在風雨軍和哥舒行文的三場對戰中,風雨直承了第一次倫玉關之戰應該是哥舒行文獲勝──這與大多數人的觀點相悖。風雨認為戰爭勝負的關鍵在於戰略目的的達成與否。在倫玉關之戰中,秋裏的衝鋒隻是延遲了呼蘭軍獲勝的時間而已,如果沒有地下交易,剛剛建成的風雨軍恐怕就此成為曆史的名詞。戰爭的結果是哥舒行文得到了他所想要的達成的一切戰略目的──營救大皇子、經倫玉關回兵呼蘭;而風雨卻不得不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和呼蘭暫時講和,──這種講和在日後給予了風雨無限的麻煩,甚至是殺身之禍。所以風雨始終都認為這場戰爭自己失敗了。
至於錦州之戰其實是在皇甫家族和林仁山的兵馬合作下進行的。在這場戰役有一個很少有人察覺的影響就是:風雨軍的高層將領終於在戰鬥的表現上察覺了風雨軍和其他軍隊的差距,為了彌補這種差距,在後來的涼、夏大戰中,風雨軍的將領就更進一步的依靠了器械和謀略;而在涼、夏大戰之後更是注重於軍隊的訓練,這為日後風雨軍所形成的作戰風格和作戰能力埋下了意想不到的伏筆。這一場戰役隻能說風雨軍贏了半場,皇甫家族和林仁山的軍隊為守住錦州城和頂住北岸呼蘭軍建立了巨大的功勳。即使是風雨製定的、被後人認為經典的戰略計劃,其實也差點變為作繭自縛,隻是洛信的出現證明了幸運女神依然青睞於風雨。
而這場涼、夏之戰,用秋裏的話說就是一場一開始就注定好的勝仗。除了在時間上稍稍有利於哥舒行文外(這一點被秋裏的戰略行動所破壞),其他方麵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還是兵力對比和分布,以及政治上的處境,哥舒行文都已經處於絕對的劣勢。所以無論是誰來指揮這一場戰爭,呼蘭都是注定成為了戰略上的輸家。
然而即使這樣,哥舒行文麵對著注定日後大展神威破敵萬千,而目前才剛剛開始運用的神龍戰車,仍然連連予以巧妙的打擊,幾乎令神龍戰車成為了曆史名詞。呼蘭狂騎兵在這場戰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麵對如此危局,隻損失了二千餘人,這支可怕的軍隊在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了風雨軍心頭的夢魘。
無論是風雨還是秋裏,都對於這位老將軍在用兵方麵的老練和沈穩,抱以絕對的欽佩。風雨軍的將領們從這位戎馬一生的名將身上學到了不少經驗和教訓,為這些年輕的將領日後統帥大軍馳騁沙場,展示名垂史冊的軍事才華,起了無與倫比的作用。例如朱大壽正是從這一仗中積累了經驗、吸取了教訓,更進一步的發展了神龍戰車的運用,在日後無數場血雨腥風的戰爭中,使得神龍戰車展露鋒芒;南天門則在日後對神龍戰車作了重大的修改,加強了防禦力並配備了巨弩、輔以火炮。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哥舒行文破壞神龍戰車的戰術作了相應的對策,在差不多十年後的一場重要戰鬥中,麵對著敵人類似的戰術,神龍戰車堅強的屹立於戰場,忠誠的守衛著他們的統帥,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使得風雨再書曆史的輝煌。
不管怎樣,曆史留下了如此的記載:
聖龍曆753年九月二十九日,風雨軍與呼蘭軍決戰於渭水平原,風雨軍勝。
聖龍曆753年十月一日,風雨軍攻克涼城。
聖龍曆753年十月二日,哥舒行文在忠心耿耿的部屬的護衛下,率領殘兵回到了呼蘭本土。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在經曆了半年的聖龍攻伐戰之後,非常淒涼的結束了這場戰爭。夕陽西下,無限孤獨。
聖龍曆753年十月三日,夏城攻克。
聖龍曆753年十月四日,延城攻克。
至此聖龍收複了所有的領土,同時也成功的渡過了廣陵帝即位之初所麵臨的嚴峻的政治和外交危機。
不過,無論是勝利的一方,還是戰敗的一方,此刻都沈浸在失去軍中長城的悲痛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