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腕關節不穩症(2 / 2)

(一)腕橈側半不穩

即舟骨旋轉性半脫位(舟、月骨間分離)。在腕關節正位片上,顯示舟月關節間隙增寬,此征象稱為征陽性。若給患腕施加縱向壓力或用力握拳時,尤其在充分旋後的前後位片,由於生理軸向的擠壓作用,該關節間隙可明顯增寬,或切線的後前位投照(即手腕的尺側緣抬高20度),這樣可使舟月間隙消除重疊,更能準確地測出舟月的間距。由於舟骨的旋轉移位,並向掌側傾斜呈半脫位狀,致使舟骨的縱軸投影變短(軸向、重疊),則舟骨結節出現“皮質環”,並與舟骨的近端距離縮短,並呈“雙環征”此時三角骨亦因背傾而位於鉤骨的近側。腕正位片的旋後位比旋前位顯示清楚,最好球管與舟月關節平行投照。蝶式斜位片則見舟骨縱軸由斜行變為平行或接近平行。側位片可顯示舟骨向掌側傾斜,它的長軸與橈骨縱軸夾角如大於60度時應考慮本病。側位片舟骨與橈骨的掌側緣畫一連線。

(二)腕尺側半不穩

即月骨與三角骨間分離。在腕關節正位片上,常因月骨向掌側傾斜而呈三角形,三角骨背傾,其遠端與鉤骨重疊,尺骨頭與三角骨的距離縮短。

(三)腕背伸不穩

比較常見,屬於動態性腕不穩。X片顯示:月骨向背側方向旋轉(月骨遠側凹麵向背側傾斜),頭狀骨移位於燒骨縱軸的背側,頭月角大於15度,呈半脫位狀。橈、月、頭狀骨的排列呈“2”形,以及舟、月關節間隙大於20。這種腕關節不穩,亦稱背伸鑲嵌不穩,或背伸鑲嵌萎陷型,或稱中間段背伸不穩。

(四)腕掌屈不穩

屬於動態性腕不穩,比較罕見。X片顯示:月骨向掌側方向旋轉(月骨遠側凹麵向掌側傾斜),頭狀骨移於橈骨縱軸的掌側,頭月角大於30度,呈半脫位狀。橈、月、頭狀骨的排列呈“2”形。本病亦稱掌屈鑲嵌不穩,或掌屈鑲嵌萎陷型及中間段掌屈不穩。該病可見於不穩定的舟骨骨折,腕骨間退行性關節炎,月、舟分離症以及橈骨下端骨折畸形愈合者。

(五)腕尺側不穩

即整個腕骨向尺側移位,呈半脫位狀。聛正位片顯示:橈骨莖突與舟骨間距離增寬,月骨移向尺骨遠端,舟月關係正常,本病多見於下尺橈關節分離症或繼發於類風濕病,或尺骨頭切除後腕骨向尺側移位者。在診斷上提出測量尺腕距離的方法,即以腕骨的旋轉中心(頭狀骨的近端)和尺骨縱軸遠側的延長線的距離與第三掌骨全長的比例減小。

(六)腕橈側不穩

即整個腕骨向橈側移位,呈半脫位狀。本病可見於橈骨蓮突基底部骨折後尺傾角減小。

(七)腕骨背側不穩

即整個腕骨向背側移位,呈半脫位狀。可見於橈腕韌帶或關節囊損傷,以及橈骨遠端背側緣骨折或壓縮,致掌傾角變小或呈負角者。另外骨折後的畸形愈合亦可繼發本病。

(八)腕骨掌側不穩

即整個腕骨向掌側半脫位。可見於橈腕關節囊及韌帶損傷者,另有橈骨遠端掌側緣骨折及骨折的畸形愈合,均可導致本病。

四、治療

新鮮病例,應根據腕骨不穩的類型,在X線的監視下精確複位,複位後給以有效的外固定或經皮穿針內固定,以利損傷的關節囊及韌帶的愈合。對難以糾正的腕骨不穩,尤其是舟狀骨的不穩,可能有關節囊或韌帶的嵌入,則需切開複位,使舟、頭、月恢複正常的解剖關係。手術一般多采用背側進路,容易顯露及複位,而掌側進路對修複韌帶有利,可在直視下矯正與處理各種不穩定因素,如掌側韌帶的橫形裂縫的修複,小遊離骨片的切除,大骨塊的複位固定等。對習慣性患者,可用肌腱或筋膜通過腕骨間或橈腕間進行韌帶再造。如常見的月舟分離現象,就常用燒側腕長肌腱移位術,以重建舟、月、橈腕韌帶的功能,亦可行其他肌腱性或關節囊性加強修補術。對已伴有骨性關節炎或退行性腕骨間紊亂者,則應行腕骨間關節局部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