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閉合複位
對新鮮病例,應在外展位進行牽引,並對脫位的掌骨基底由後外向前內方進行推按即可複位,但很難保持,常需外置一弓形板或“鴨嘴”式架外固定。若仍不穩定者,可采用雙閉合穿針法,效果較好開放複位。
2)對閉合複位不滿意者,可采用紅手術法,即於第一掌骨橈側作一“1”形切口,近端至腕橫紋,暴露第一腕掌關節及第一掌骨近側基底骨折處,然後在直視下對好關節麵,用克氏針將第一掌骨基底與內側小骨片一起作內固定。若仍不牢可加用第二根克氏針。逐層縫合傷口,用石膏繃帶將拇指固定於外展對掌位。
3)外展截骨術
對陳舊性畸形愈合的病例,關節麵較平整且無明顯的退行性病變者,可采用第一掌骨基底外展截骨術,必要時鬆解攣縮的拇內收肌,以恢複虎口應有的寬度,增加手的握力。
4)腕掌關節成形術
適應證:第一腕掌關節已呈現退行性關節炎、經常疼痛,或因直接損傷,或因周圍軟組織萎縮,造成關節活動消失和拇內收畸形者。為了達到減輕疼痛、增加腕掌關節的活動度的目的,尤其中年以上的婦女,宜實行切除大多角骨的第一腕掌關節成形術。
手術方法:作一與拇長展肌相平行的切口,並向指蹼間方向延伸,沿切口方向切開淺筋膜,分離淺表軟組織,保護好橈神經淺支和橈動脈深支。在第一掌骨基底部切開部分骨膜及關節鍵,暴露出第一腕掌關節及舟骨與大多角骨關節,用小骨鑿將大多角骨切除,然後切除第一掌骨基底部的韌帶附著處。必要時可切除第二掌骨的部分基底部,鬆解拇長伸肌及拇長展肌,用一塊明膠海綿填入空腔內。如鄰近組織有明顯的疤痕攣縮,或需要施行植皮術覆蓋傷麵時,可應用克氏針固定第一、二掌骨,並將拇指固定在外展對掌位,閉合傷口,石膏固定2周,此術式術後易造成第一腕掌關節不穩,故目前臨床很少應用。
(二)第五腕掌關節脫位
第五掌骨基底為變異的鞍狀關節,它的基底部有尺側腕伸肌腱附著其上,並與鉤骨及等四掌骨形成關節,有30度的屈伸及外展活動功能,脫位比較少見。
1.損傷機製:本病的損傷機製與第一腕掌關節脫位有相似之處。它有兩種類型:①向尺側變位者,常伴有基底部骨折,有似骨折。由於尺側腕伸肌的牽拉,可使該掌骨近側移位;②向外前側移位者,常脫向第四掌骨底的前側。個別亦有伴發鉤骨骨折者。
2.診斷:新鮮病例除具有一般創傷反應及功能受限外,尚有患指扭轉和短縮,以及掌橫弓變平畸形等,有時尚有尺神經刺激症狀。X線檢查:除常規正側位和斜位攝片外,還應拍30度的旋前位片,方能顯示清楚。
3.治療:本病常常是複位容易,但不穩定,因而曾提醒人們注意,本病一旦複位不滿意而造成骨折畸形愈合,會產生握力差及關節痛。所以,對早期病例,應爭取良好的閉合複位,不穩者應行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及石膏外固定。
對陳舊病例,可酌情行切開複位克氏針固定。必要時可考慮行第五腕掌關節融合術。
(三)除拇指外的腕掌關節脫位
1.損傷機製:本病於1856年首次報道。由於第二至五腕掌關節間,既有短而堅韌的掌骨間韌帶,又有腕掌關節的掌背側韌帶相互縱橫交織,非常堅強。加之,這些掌骨基底與遠排腕骨相互嵌插,活動度很小。直接暴力多見於擠壓傷或鍵擊傷所致,導致局部軟組織及骨關節的嚴重損傷。脫位的方向與外力作用的方向是一致的,可有掌側脫位與背側脫位。
2.診斷:本病具有明顯的外傷史,局部腫脹較甚,畸形明顯,腕背側或掌側有骨性突起與壓痛,患手變短,腕活動受限,可伴有尺神經或正中神經牽拉症狀及伸肌腱斷裂,需要注意患手的血運情況。X線檢查:應包括腕關節正側位及旋前與旋後位片,以防止漏診。
治療:本病的治療原則是,及時準確複位與固定,恢複掌橫弓的解剖關係,積極活動掌指及指間關節,防止手內在肌攣縮和變性。對新鮮病例的治療,可在麻醉下進行閉合複位,即在四指共同牽引下進行逐個推按使其複位,一般多無困難。不穩者可行經皮克氏針固定。對個別有軟組織嵌夾而障礙複位者,應及時行切開複位術,並輔以克氏針內固定和石裔外固定。
對陳舊病例,如症狀不突出者,尤其無軟組織受壓者,隻需進行功能鍛煉即可,故不一定再行手術療法。否則亦可考慮行開放複位術。對已形成創傷性關節炎者,則應行腕掌關節融合術,但第五腕掌關節應融合在屈曲30度位,以便於握物及與拇指對掌。
(四)第一至五腕掌關節脫位
5個腕掌關節完全脫位,臨床比較罕見,筆者曾診治1例,介紹如下:患者,男,24歲,在拳擊比賽中,右拳與對方相擊而致傷,自覺當時患腕有撕裂聲,腕背高突畸形,繼而腫痛,活動受限。檢查:右腕腫脹,皮下有瘀血斑,手掌短縮,患腕壓痛廣泛,肢端感覺及血循尚好,亦無肌腱損傷之征。腕背可觸到已脫出的掌骨基底。X線片顯示:第一掌骨基底向後外側呈半脫位,第二至五掌骨基底皆向背側完全性脫位,且與遠側列腕骨相重疊。
診斷右第一至五腕掌關節背側脫位。
治療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對患側手指進行強力牽引,並分別由背向掌推按已脫出的掌骨基底使其複位,複位時均有一滑動感,畸形亦隨即消失,且較穩定。術後用掌臂管形石膏固定患腕於背伸功能位,5周後去除固定並進行功能鍛煉,3個月患腕功能基本正常。
腕掌關節全脫位比較罕見,亦是腕部嚴重損傷症之一。盡管該關節的結構比較堅強,但在特殊的機製下是有可能發生本病的。如本例正是在緊握拳頭時(使手掌部形成了一個整體),受到猛烈的撞擊,此時傷力由掌骨頭向近側傳遞,致使腕掌關節囊及韌帶發生斷裂,繼而諸掌骨基便滑脫向腕之背側。這種傳導傷力所致的脫位,一般多為閉合性。本病如不及時處理,不但腕部畸形明顯,而且也直接破壞了手掌部的橫弓與縱弓,手的長軸變得短縮,這就有礙手部伸、屈肌肌力的正常發揮,並削弱了手的推力與握力。對新鮮的病例的治療應行閉合複位,不穩者輔以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及適當的外固定,以利受損的軟組織得以修複,達到穩定的目的。由於該關節係微動關節,因此,本病的預後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