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腕部骨折(二)(3 / 3)

2.診斷:腕之橈側掌麵腫脹與壓痛,或有骨擦音感,推第一掌骨時則疼痛加劇。X線檢查:拍片時患手的尺側緣放於暗盒上,前臂旋前20度斜位拍片,方可顯示。一般有兩種類型:第I型,大多角骨基底部骨折;第II型,脊尖部撕脫骨折。有時可伴有第一掌腕橫韌帶。

3.治療:對撕脫或垂直型骨折,可行閉合複位石膏固定,不穩者可用細克氏針經皮內固定,防止移位;對波及關節麵的移位骨塊且不易複位者,須行切開複位、克氏針固定。陳舊性患者如長期疼痛,須將碎骨塊切除,如影響到腕掌關節的穩定,應融合之。

(五)小多角骨骨折

1.損傷機製:本病少見。小多角骨為構成近側掌弓的主要骨骼,有著堅強的韌帶將其與大多角骨、頭狀骨和舟骨緊緊地固定在一起,故為腕骨中最少發生骨折者。但如在第二掌骨遠端向近側撞擊時,可致小多角骨脫位或骨折。

骨基底部骨折或其尺側部骨折脫位。尚可為粉碎型或其他類型骨折。

2.診斷:本病的臨床表現與大多角骨骨折相似,唯縱向推動第二掌骨時疼痛可以加劇。X線檢查:腕關節側位或略旋前位片,可明確診斷。

3.治療:小多角骨骨折多能順利愈合,除非伴有嚴重的韌帶撕脫傷或脫位,一般不會發生缺血壞死。骨折行石膏固定3~6周。晚期如呈現有骨關節病者,可行關節融合術。

(六)豌豆骨骨折

1.損傷機製:豌豆骨損傷占腕骨損傷的第三位,但大部分為脫位。其骨折常由於腕背伸位跌倒、手掌著地,暴力直接作用於豆骨上,造成線狀或粉碎狀骨折。另外,豆骨除尺側屈腕肌附著外,另有豆掌韌帶、豆鉤韌帶和豆三韌帶附著,故亦有撕脫骨折者。

2.診斷:本病早期的臨床表現與體征與三角骨骨折相似,但有時可因血腫或骨折塊的壓迫,或後期纖維瘢痕組織粘連,致使尺神經深支受累,導致小魚際皮膚感覺減退以及典型的尺神經症狀。X線檢查:腕關節旋後20。或腕管切線位拍片即可顯示。

3.治療:由於豆骨是手作精細動作的穩定者,可因骨折或韌帶附著處的撕脫傷而引起慢性脫位,故應及早使其複位並將患腕固定於中立位數周,一般不會發生缺血壞死。晚期如出現關節病或不穩或有神經受壓者,可行手術切除。

(七)鉤骨骨折

1.局部解剖:鉤骨的鉤突為腕橫韌帶尺側緣的附著處,將腕管和管分隔開。在內側有豆鉤韌帶附著於鉤骨鉤,構成管的底部。小魚際內部的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對掌肌,均附著於鉤骨鉤,掌麵覆蓋著掌短肌、腕橫韌帶、纖維脂肪組織、皮下組織和手掌皮膚。所以此種骨折最初損傷尺神經。

2.損傷機製:認為,當手向尺側偏斜時握拳,使小指指深屈肌橫過鉤骨鉤突的橈側麵而伸展開來,於是小指指深屈肌腱將外力突然傳至鉤骨鉤而發生斷裂。這亦是鉤骨鉤骨折後容易出現不連接的原因。另外,傷力來自握持的物品,經手第五掌骨基底部傳導到鉤骨,故多見於球類運動員,如用力打網球、高爾夫球或打空時,或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直接損傷時,骨折可發生在體部或鉤突。

3.診斷:傷後腕的尺側掌麵呈現輕度腫脹及疼痛,鉤骨鉤處(即小魚際基底部)壓痛明顯,用力握拳時疼痛加重,小指抗阻力外展時,疼痛亦可加重,並放射到第四、五掌骨部,或有尺神經分布區感覺異常,若為尺神經運動支受累,則手指內收外展力減弱。本病易於漏診。有人認為:凡手掌尺側有持續性疼痛與不適,特別是用力握持硬物時疼痛,則應考慮為此病。X線檢查:必須指出,即使是質量良好的照片,亦常不易顯示,必須采用腕關節特殊位拍片。①腕管軸位片(隻時石—沉法):病人坐位,前臂旋前位放於片盒上,腕與片盒間墊紗布卷,健手握住患肢手指,盡量使腕背伸,球管中心線對準第4掌骨基底近側2.5cm處,並與掌麵成25度夾角。②斜位法:前臂尺側在下,橈側在上,旋後10度~30度,中心線對準鉤突投照;或腕關節背伸、前臂旋後45度照。必要時斷層拍片或作掃描及關節鏡檢查等,均可作出明確診斷。本病鉤突部骨折較體部骨折多見,另外,本病後期易並發屈肌腱遲發性損傷,尤其小指屈肌腱通過鉤骨附近,易被骨折粗糙麵磨損而斷裂。

在診斷上,本病需與先天性鉤骨不連接相鑒別。先天性鉤骨不連症,可出現與外傷性相同的症狀。但先天性係鉤骨第二個骨化中心未能連接,其特點是邊緣和骨皮質光滑,分離的骨化中心通常是雙側性診斷具有特殊意義。

治療:新鮮的鉤骨體部骨折,僅需固定即可愈合,而鉤突部骨折愈合的機會很少,故多主張作鉤突切除。尺神經症狀是常見的並發症,尤其鉤骨突部骨折,如果久治不愈可行手術探查。手術進路:在止血帶控製下,沿小魚際根部的腕橫韌帶處作一“2”形切口,在尺側腕屈肌的深麵,沿著尺神經和尺動脈進入遠端的^如管,遊離的骨折片即可在該管的頂部捫及。暴露尺管時應避開管內容物、尺神經及其運動支,切除鉤骨片,鬆解該神經,固定2周即可,效果滿意。

(八)頭狀骨骨折

頭狀骨是腕骨中最大的一個,為腕部活動的軸心,關節麵也最多,單純頭狀骨骨折比較少見,多與其他腕部損傷並存。

1.損傷機製:頭狀骨正處於月周的大弧與小弧的中心,可因直接暴力或腕極度背伸,被橈骨遠端的背側緣撞擊而骨折,骨折多發生在腰部,近側骨塊可呈現90度~180度的旋轉。另外來自遠側的縱向擠壓力,可造成頭狀骨壓縮骨折。

2.之.診斷:受傷後在腕之中部,尤其是背側腫痛與壓痛,當推擠第三掌骨時則疼痛加劇。X線檢查:在多數情況下頭狀骨的近極骨折塊常呈嚴重旋轉,如在牽引手指的情況下拍片,其近極骨塊多呈方形;在少數情況下,真近極尚無旋轉,且仍與月骨相嵌合,易於漏診,尚須注意中腕關節是否正常。

3.治療:頭狀骨遠端骨折多能順利愈合,而腰部骨折的近側骨塊及縱向壓縮骨折,均易發生缺血壞死,故預後不佳。因而對本病所合並的其他損傷(如腕骨脫位等)的處理,是減少患腕病變的重要環節。對本病的治療,目前意見尚不一致,有人主張切除近側骨塊,也有人主張切開複位,克氏針固定或植骨。如果頭狀骨骨折片小或無移位,石膏固定即可,但常發生不連接;對較大的骨塊,可作切開複位鋼針固定。但亦易發生不連接與吸收,繼而出現塌陷,必要時可作植骨恢複其長度。若因繼發關節病而疼痛者,可作中腕關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