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關節伸展活動範圍與屈曲活動範圍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即橈腕關節承擔35度,而中腕關節承擔50度。
由此可見,腕關節的屈曲功能以橈腕關節為主,而伸展功能則以中腕關節為主;腕之內收功能以橈腕關節為主,外展功能以中腕關節略占優勢。一般手在旋前位時,除內收外,其他各種運動範圍均有所增加。
另外,在橈腕關節活動中,舟骨的活動範圍遠比月骨及三角骨大,橈舟部分從掌屈到背伸均為88度,而橈月部分僅為43度。燒腕關節背伸及外展時,各腕骨亦鑲嵌甚緊。但在掌屈及內收時,則甚鬆。
計度標準度數較一般稍高,可能為腕之活動的極限度。但實際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動範圍則略小於該數值。有的學者認為:屈曲5度、伸展15度,即可完成護理自己的動作;屈曲15度,伸展35度,即可滿足一般生活的需要;屈曲20度、伸展35度,為最佳功能活動範圍。據此來評價腕關節病變程度、關節成形術所達到的功能活動度及研製腕關節假體等均有一定意義。
第2節 腕部韌帶結構與運動生理學
腕部韌帶從總體來看,腕總韌帶對構成腕管和製約與保護腕部軟組織有重要作用;腕外在韌帶主要是加強腕與前臂和掌骨的連結,在力學上具有重要作用;而腕之內在鈿帶的作用,可使腕骨緊密連結為一個運動單元,韌帶在骨關節間具有一定的彈性,可避免腕骨超越生理活動度和無方向性遷移。
在腕部側副韌帶中,橈側副韌帶附著於橈骨蓮突和腕舟骨;尺側副韌帶附著於尺骨莖突和豆骨與三角骨。這些靭帶的遠側附著部位正靠近腕之橫軸(屈伸軸)。在腕的掌背側韌帶中,橈腕與尺腕韌帶均排列成兩個倒“V”字形,分別從頭狀骨與月骨向兩側展開,止於橈骨與尺骨。當腕關節從中立位做最大燒偏時,則頭、月(腕之中軸)以外的韌帶,包括外側副韌帶和橈頭韌帶等均鬆弛;而內側韌帶,包括內側副韌帶和頭三韌帶等均緊張。當腕關節尺偏時,則上述情況相反、當腕關節從中立位向最大背伸位活動時,腕之掌側韌帶緊張,尤其燒頭韌帶與橈三角韌帶可因緊張而分開,形成腕掌麵一韌帶間隙。此間隙正位於頭月關節的掌麵,稱為間隙。而此時腕的背側韌帶是鬆弛的。當腕關節從中立位向最大掌屈活動時,則情況與上述情況相反。一般認為外在韌帶比內在靭帶堅強。
另外,在腕之內在韌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三角韌帶。它起於頭狀骨,分別止於三角骨和舟狀骨。舟狀骨依靠三角韌帶的外側纖維連接;三角骨則依靠一角韌帶的內側纖維連接。舟狀骨、大小多角骨關節運動通過該韌帶傳遞到三角骨;三角骨、鉤骨間關節的力學運動,也是通過該韌帶傳遞到舟骨,從而形成了腕關節的運動弧。
第3節 腕部肌肉布局與運動生理學
(一)腕部肌肉的布局
1.腕關節掌側麵
橈側腕屈肌:通過屈肌支持帶的深麵的專溝,止於第二掌骨基底,亦止於大多角骨和第掌骨底。
尺側腕屈肌:通過尺骨蓮突前方,主要止於豌豆骨的近側麵,但也止於鉤骨的鉤部和第四、五掌骨的基底部。
2.腕關節背側麵
尺側腕伸肌:通過尺骨莖突的後方,止於第五掌骨基底後麵。橈側腕長伸肌:在“鼻煙窩”的尺側通過,止於第二掌骨基底部。橈側腕短伸肌:止於第三掌骨基底部。
3.腕關節尺側麵
尺側腕屈肌:因其止點被豌豆骨拉向前,因而增加其功效。尺側腕伸肌:同上。
4.腕關節橈側麵
橈側腕屈肌:同尺側腕屈肌。燒側腕長伸肌:同上。燒側腕短伸肌:同上。拇長展肌:止於第一掌骨基底。拇短伸肌:止於拇指近指關節骨基底的背麵。
(二)腕部肌肉的生物力學特點
腕部肌肉總的來看是伸與屈兩大類。屈肌群有7個。其中專司屈腕者有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與掌長肌;司屈指兼屈腕者有指深、淺屈肌和拇長屈肌;伸肌群有7個。其中專司伸腕者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和尺側腕伸肌;司伸指兼伸腕者有指總伸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和食指、小指固有伸肌。
由以上可以看出,能使腕關節內收與外展的肌群,除拇長展肌外,無別的專門肌肉。而腕之內收與外展動作,則產生於以下情況:
凡是位於腕關節矢狀軸外側的屈肌和伸肌,則共同完成外展動作。凡是位於腕關節矢狀軸內側的屈肌和伸肌,則共同完成內收動作。現根據腕的實效肌可分為4組(或4個區)。這些肌肉與腕關節的兩軸(額狀軸從矢狀軸)有關聯。
第一組(前內區):尺側腕屈肌。屈腕(位於軸從,之前方),因腱性擴張,也屈第五腕掌關節;內收手(位於軸之內側),但較尺側腕伸肌內收手的力弱。屈曲和內收的例子如拉小提琴時之左手。
第二組(後內區):尺側腕伸肌。伸腕(位於軸從,之後方);內收手(位於軸之內側)。第三組(前外區):燒側腕屈肌和掌長肌。屈腕(位於軸從,的前方);外展手(位於軸之外側)。
第四組(後外區):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伸腕(位於軸從,之後方);外展手(位於軸之外側)。
根據這些理論,腕部肌肉沒有一塊是隻有單一功能的。因此,進行單一運動時必須有兩組肌肉一起參與,以抑製任何不必要的伴隨運動;屈曲需要第一組(尺側腕屈肌)和第三組(橈側腕屈肌和掌長肌)一起進行;伸展需要第二組(尺側腕伸肌)和第四組(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一起進行;內收需要第一、二組一起進行;外展需要第三、四組一起進行。
在實踐中,這些肌肉的運動十分微妙。1867年用電刺激揭示了下述事實:
隻有橈側腕長伸肌有伸展及外展作用,橈側腕短伸肌是排外的伸展肌。這就決定了其生理學上的重要性。掌長肌是排外的屈肌,橈側腕屈肌也是,後者當手在旋前時也屈第二腕掌關節。當用電驅動時,它不產生外展。它在外展時收縮,隻抗衡燒側腕長伸肌的伸展部分,而該肌主要是外展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