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廣義的上海,有很多靈魂,有像我爸爸那種,也有像我這種。張愛玲,做為上海最重要的靈魂之一,當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也就忍不住要寫下這兩篇東西,捕捕風,捉捉影。因為捕上海的風,捉上海的影,本來就是我家從小常在做的事啊。
1
張愛玲可以有很多種死法,別的人,未必可以。
張愛玲可以有很多種死法,而她使用了其中一種。這種死法,不能加以“選擇”,隻能加以“完成”。
死並不是一個姿勢,死隻是人生的下一個基本度動作而已。張愛玲的死法,承續了她的活法,她真是風格統一的大派人物啊!
張愛玲所完成的死法,讓人沒有辦法知道確切的時間、意願、原因,也沒有宗教和社會插手的位置,所以很多人套用了張愛玲的話——
說她死得很“荒涼”。
說她死的很荒涼,我想,是搞錯了。
張愛玲描寫的世界是很荒涼的,可她未必是那個世界裏的人。她有本事把她看見的世界,钜細靡遺的畫出來,恐怕就是因為她能辨認她所創造的世界,和這個真實世界的不同。她大概不至於一頭栽進去她所創造的荒涼世界,就像夏卡爾不至於想用頭撞進自己的畫裏麵去吧!
我們不會用“寂寞”兩個字,來形容上帝的。然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來想,上帝都肯定生活得很寂寞。
2
張愛玲的死法,跟她的活法一樣,也許用“冷淡”來說,比較接近我的張愛玲版本。
人生的紅火鬧熱,張愛玲是知道的,破碎的家庭也有過、成名的味道也嚐過、荒謬的兵災見過、混亂無比的戀愛也談過。
可是這些鬧熱,對她來說,很快就過期。
駑鈍的人,即使到人生的最末期,也嗅不到腐壞的氣味,可以津津有味的一直大嚼下去。
聰明但熱情的人,雖然早早識破人生的意思,不過天性溫暖好動,不顧掃大家的興,也就湊趣的活上一輩子,並不勉強。
張愛玲很聰明,張愛玲也不是沒有熱情過,不熱情的人,寫不出象樣的東西來。
如果生下來就冷淡,就沒可能摩拳擦掌的畫畫、作曲、做實驗、寫小說。大派的創作者,容或有壓抑萬分的人物,像柴可夫斯基或者劉易斯卡洛,但不可能有生性冷淡的人。
不過,很顯然的,張愛玲的熱情,很快就耗盡了——幾本小說寫一寫、離離合合的人生過一過、反反覆覆的愛情再看兩眼,一切就了然。所以她才說出成名要趁早的話來,不是為了別的,是因為她知道成名那一點點的樂趣,隻夠在幼稚的年紀賞玩,一下就過期,就鬧熱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