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上柱國大將軍(2 / 3)

郭孝恪離開**宮時,天色已深,他不得不承認楊廣確實是:,人各,在開疆拓十卜的野心絕不遜幹漢武帝劉徹。其係舊二,心更大。

占領高句麗或者說是朝鮮半島,隻是楊廣計劃的第一步,徹底擊垮突厥,隨後向東西兩個方向征服沿途各個國家,建立大隋的天朝朝貢體係,才是楊廣所渴望建立的武功,便是郭孝恪也為楊廣那好像根本沒有止境的擴張**而驚歎。

林邑,琉殊,吐穀渾,契丹,楊廣自大業初開始的一係列軍事行動都取得了大勝,原本在楊廣的設想中,高句麗應該被輕而易舉的拿下,然後他可以集中全力對付突厥,但是九軍在百濟的不戰自敗,二十多萬大隋府兵的損失,讓他不得不壓下和突厥決戰的念頭。

“唉。”回頭看了一眼,郭孝恪沉沉地歎了口氣,楊廣的雄才大略是不假,可是他的眼中隻有自己的野心,他要做的事情,本該是數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可他卻要一個人做完,這就注定他會是個失敗者。

十月初一,楊廣終於踏上了返回洛陽的行程,這場天下矚目的征遼之役最後以大隋的勝利而告終,雖然大隋為此付出了近三十萬的傷亡。但是對於隨行觀戰的各個屬國的國王和使者們來說,大隋依舊是不可戰勝的龐然巨物,而郭孝恪則成了他們心中所恐懼的人物。

飄落的飛雪中,麥鐵杖看著遼東的方向,一臉的不解,他不明白郭孝恪為什麼要留在這個冬天冷得要死的鬼地方,繼續圍著那座遼東城,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了。

“大帥,二郎是回不了洛陽的。

錢士雄看著麥鐵杖,在一旁輕聲道,“於仲文他們可以讓二郎當上柱國,但是絕不會同意二郎帶兵駐紮在京畿之地。”這是關隴世族的底線,他們是不會讓郭孝恪這樣一個對楊廣忠心耿耿的外人在腹心之地手握重兵的。

“那些關西佬,遲早有一天會到黴的。”麥鐵杖想到於仲文等人,卻是聲音有些憤懣,關隴世族打壓山東人和江南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他以前就沒有少吃過虧,這一回為著郭孝恪的事情,他卻是更加惱怒。

“大帥,皇上要是真向那些關西佬下手,這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啊。”錢士雄臉上的神情變得有些擔憂起來,當年大隋平陳之後,僅僅是因為在江南推行均田一事,就逼反了江南的世家門閥,開皇初年的這場平叛之戰,大隋幾乎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下去,要是換了手中握有兵權,關係錯綜複雜的關隴世族,恐怕大隋未必能經受得住,更何況如今各地已是民怨沸騰,盜賊四起了。

聽著錢士雄的話,麥鐵杖沉默了下來,他知道錢士雄說的是實話,楊廣大力推行科舉,提拔寒門士子,至今也沒見幾個大官,就已經讓關隴世族耿耿於懷,如今再加上郭孝恪,說句難聽點的,那些關西佬怕是想造反的有不少,一旦楊廣行差踏錯,這天下便會動蕩不堪,如今府兵等同虛設,楊廣手中能用的隻有二郎一個。

“唉,看起來二郎是個明白人,我不如他。”麥鐵技歎了口氣,郭孝恪不回洛陽,是避免和那些關西佬矛盾激化,那些關西佬給逼急了,可真是什麼都幹得出來,自漢末以來,北地哪次改朝換代,沒有那些關西佬。

懷遠鎮,天子臨時行轅內,喉嚨處仍舊裹著白紗的來護兒聲音沙啞,謝過了前來傳旨的汪公公,當日他行苦肉計自戕,險些真地喪命,不過最後還是活了下來,最後果然如他所料一般,楊廣在看了那封濺血的絕筆書後,寬宿了他,隻是奪了他的大將軍之職,貶為鷹揚郎將。

“父帥,喝些粥吧。”送走汪公公後,來整端著碗粥到了來護兒身邊,這段時間,他們父子嚐盡了世態炎涼,原本巴結他們的親朋故舊沒有幾個來看望他們,都是把他們當成了瘟神一般。

“先放著吧。”大起大落之後,來護兒人也變得陰沉起來,在他心裏,郭孝恪已是成了盟友,而那個同為鷹揚郎將,手中船隻人馬編入水師的張仲堅和於仲文他們則是他的敵人。

“六郎,你可願去郭將軍麾下。”看著麵前比自己當年更出色的兒子,來護兒忽地問道,他這回雖然得了楊廣的寬宵,可是想要再恢複昔日的地位,卻是很難,他想來想去,隻有搭上郭孝恪這條大船才有可能辦得到。

“孩兒願去。”來整聽到來護兒的話,愣了愣之後,卻是沉聲道,當初他對郭孝恪有些嫉妒,不過現在他對郭孝恪隻有心悅臣服。

“好,那你便去郭將軍帳下做個小校吧。”來護兒見兒子願去,卻是開口道,兒子跟在他身邊,未必能有個好前程,反辮是郭孝恪在遼東,上陣立功的機會多的是,說不定他還要指望兒子。

“父帥,你的身體?”來整雖然心裏願去郭孝恪麾下,可是始終都放心不下來護兒。

“為父沒事,那個張仲堅為父還沒看在眼裏。“來護兒擺了擺手,朝兒子道,他知道郭孝恪幫他,更多地還是不想讓那個張仲堅做大,雖然他在平壤打了敗仗,不過他手下水師的骨幹還在,隻要給他一年時間,他就能在江南把張仲堅壓下去,不過那張仲堅如今背後有於仲文,趙才幾人撐腰,他也要找郭孝恪以為臂助。

因為大雪,楊廣在懷遠鎮逗留了數日,而工部尚書宇文愷則是因為受寒而一病不起,最後客死遼東,讓楊廣也是有些傷感,這一次征遼,先是段文振,再是宇文述,如今宇文愷也病去,他竟是在這遼東損失了三個親舊重臣,讓他心中喘噓不已。

在遼東城下駐紮的郭孝恪聞訊後,也是帶著輕騎快馬趕回了遼東,吊唁了宇文愷,宇文愷於他有恩,郭孝恪自覺能有今日的地位,除了麥鐵權,便數隻有相處幾天的老師段文振和宇文愷對他幫助最大,如今他麾下隨軍的工匠中,就有不少是宇文愷從將作府裏調撥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