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史聖祖盧俊本紀》
大漢靈帝劉宏光和七年二月,即公元184年2月,一百六十多年的東漢王朝此時已經風雨飄搖、內憂外患;昏庸荒淫的靈帝沉湎酒色,寵信宦官;朝中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靈帝劉宏尊信張讓,竟然呼其為“阿父”。
最致命一擊的是,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時河北巨鹿郡有張角、張寶和張梁三兄弟。據說張角本是個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藥遇青龍世家家主南華老仙,南華老仙收其為大弟子,並且以三卷《太平要術》天書授張角。張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遂號稱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角有徒弟五百餘人,雲遊四方,皆能書符念咒。次後徒眾日多,張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稱為將軍;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書“甲子”二字於家中大門上。青、幽、徐、冀、荊、揚、兗和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不久,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並告知民眾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
數月之間,黃巾軍共有四五十萬,聲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一時京師震動,天下大亂,靈帝召大將軍何進發檄各郡,使討賊立功,又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和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伐黃巾軍。一時間,大汗各地戰火紛飛,屍橫遍野,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想想大汗昔日國富民強的歲月,真是“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話說此時在河北聖山麒麟世家的練武場上,隻見一位生得身長八尺五寸,麵如冠玉,唇若塗脂,虎背熊腰、身姿英武不凡的少年,他時如猛虎下山,萬般雷震;時如燕雀衝天,輕如飛鴻;時又如老樹盤根,不動如山。此人是誰呢?這位少年不是別人,正是幾年前師拜大仙左慈,潛在聖山苦練功的洛陽才俊、禦賜“大漢第一神童”盧俊。
日升日落,暑往寒來。八千裏路雲和月,三萬餘日汗與血!所謂“山中一日,世上一年!”時光歲月不待人,一晃之間匆匆歲月又過了5年。“山有潛龍初長成”,盧俊此時已經長成一位身長八尺五寸,麵如冠玉,唇若塗脂,虎背熊腰、英武不凡的翩翩美少年。自10年前與師傅左慈來到聖山後,吳駿前5年每天上午跟著師傅學習文韜武略及《太公兵法》;下午和師傅學習戟法、刀法和劍法以及箭術;每天日落用完晚餐後,他又時不時翻閱從老家洛陽帶來的《論語》和《扁鵲神篇》等。
後5年裏在聖山麒麟世家後山的一個不知名的山洞裏幸得戰國時期秦國武安君白起的兩件寶物《武安遺書》、和神兵利器破日弓穿雲箭之後,盧俊每天上午除了跟師傅學習文韜武略及《太公兵法》之外,大部分時間裏,左慈還是讓盧俊自我參悟《太公兵法》和《武安遺書》。在這後5年裏,盧俊已經把《太公兵法》和《武安遺書》裏的內容反複學習和溫習了許多遍,加上他本身就有目閱十行,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對《太公兵法》本就十分精通,。早在2年前,不管師傅考自己書中任何一條兵法,盧俊已經達到了書能離手,信手拈來,口若懸河的境界。盧俊還在師們的藏書閣裏參閱學習了自師門立派以來一直存放著的許多關於天文、地理和大漢各地的人情風俗方麵的幾萬卷書籍。
下午,盧俊除了跟師傅左慈學習和訓練戟法、槍法、刀法、劍術和箭術以外,他每天還抽出幾個時辰來練習《武安遺書》中的“軒轅十八式”劍法。幾年以來,盧俊無論是在戟法還是刀法,或是劍術和箭術上,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長足突破,特別是戟法、槍法、劍術和箭術這四樣武藝在師門幾百號同門師兄弟中更是出類拔萃,鮮逢敵手。一杆麒麟戟在手,打遍師門無敵手;箭術也是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百米之內的事物搭箭即射,無有不中;習得“軒轅十八式”劍法後,盧俊在武學上更是如虎添翼,所謂“藝多不壓身”!
左慈曾經語重心長地教導著自己的徒兒:“俊兒,兵法有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古往今來,但凡名將智將,在運用兵法時,都能因勢利導,以奇計戰勝敵人!”
“俊兒,你還要記住:戰場上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和永遠戰敗的將軍,戰場信息千變萬化,所謂‘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戰爭考驗的是統帥、將軍和士兵的心智、毅力和韌性,隻有三者俱全,方能永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