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寧遠大戰(1 / 3)

天啟六年的正月,華夏大地上最大的問題是,大明朝會不會突然滅亡。

明朝本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集權王朝,北虜南倭不斷在侵蝕著大明脆弱而又廣袤的邊疆,在前朝萬曆帝身先士卒般的斂財表率下,宮中府中的官吏無不紛紛效仿,一時間貪腐成風、民不聊生。

女真族的努爾哈赤是把握時機的好手,他親率13萬大軍,號稱20萬攻襲明朝重鎮寧遠,於十七日西渡遼河,踏上遼西平原,首尾綿延數十裏,旌旗如潮、劍戟似林。

一時間舉朝洶洶、人心惶惶,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龜縮山海關按兵不救,寧前道袁崇煥率總兵滿桂等人困守孤城,激戰三日,血流成河。

北方的初春,寒冷而又幹燥,大地上滴水成冰,感覺不到一絲溫暖的氣息。

孤零零的寧遠城矗立在關外,半個時辰前的一場爭奪已經平息,但濃嗆的硝煙和血腥味。卻依然揮之不去。

城牆高約三丈,厚達三尺,全是用整條的青石合著米漿和石灰澆築而成,現在已是千瘡百孔,

城牆的四麵挖著一圈深深的戰壕,裏麵的水早凍成了冰,前後兩座失去作用的吊橋都被拉了起來,吱呀吱呀地隨風搖晃。

一麵殘破得隻露出個“明”字的黃色大旗,輕輕飄舞在城牆之上,四門緊閉,疲憊不堪的官軍士卒靠在城牆上小憩,早已是人人帶傷、血染征袍。

一個衣衫單薄的年輕人扛著沙袋,跟隨著城上的丁壯封堵起破損的城牆來。

烈烈的寒風像刀割一樣,刺得他麵孔陣陣發痛。

他本是未來華夏特工機關的行動少校王一凡,自從穿越到這個被戰火包圍的寧遠城裏,就沒少吃過苦。

好不容易將沙袋丟到了城上的缺口處,還沒等他擦幹頭上的汗,就聽得城上發了聲喊:“辮子兵又來啦!”

城牆上的士卒們立刻就打起了精神,站起身的望向城下。

一片號角聲如雷鳴般響起,成千上萬的女真士兵舉著各色大旗如海浪般從遠處呼嘯而至。

衝在最前排的上千名騎手腦後垂著一條烏黑發辮,耀武揚威的喊叫起來。

城牆上頓時亂成一團糟,哭鬧聲、奔跑聲混成一片,王一凡被恐懼的人流一把推倒在地,趴著一處城垛口望下看去,

“嗖!”

隻見那些麵目猙獰的韃子兵穩穩坐在馬背上高舉弓弩,對準城牆上萬箭齊發。

遮天蔽日般的箭矢如疾雨般當頭灑下,雖然城上守軍舉著盾牌奮力抵擋,仍不時有人中箭倒下,慘嚎聲不斷響起,幸存者個個膽戰心驚,抱著腦袋尋找起任何一處可以用來藏身的地方,瑟瑟發抖起來。

一發羽箭擦著王一凡的耳側飛了過去,將他身後的一人狠狠釘在了城牆上。

他急忙抄起地上的一個藤牌擋在頭上,像兔子般逃到了一門紅衣大炮旁。

城下上百名辮子兵用力推著高大的楯車,運送著攀爬的鉤梯向城牆不斷逼近,後麵的數千步兵左手執盾,右手拿著刀矛緊跟在後,整齊一致的步伐就如打雷一般,響徹大地。

“完了完了!寧遠城這次肯定守不住了。”城牆上的幾個人嘶啞著嗓子喊了起來。

“咚咚咚咚”,一旁忽然響起一陣沉穩有力的戰鼓聲,卻是一名高個子文官在親自握錘擊鼓。

“那是寧前道袁崇煥袁大人!”紅衣大炮旁的一名老卒興奮的跳了起來,眼神中迸發出炙熱的火焰。

絕望和恐怖中的明軍聽到這振奮人心的鼓聲後,一顆心也不由自主的隨之激烈跳動起來,渾身的熱血驟然間燃燒起來。

隻聽城頭上喊殺聲震天,躲在掩體後的將士們紛紛站起身來張弓搭箭、放銃點炮。

矢石如雨,西洋的紅衣大炮發出一聲聲轟隆隆的巨響,一發發開花彈在密如蟻群的辮子兵陣中爆開了花,斷裂的殘肢混著掀起的泥土卷起了半天高。

辮子兵如潮水般湧到了城下,開始徒手爬起了城牆。

立刻就有明軍用蘆花、棉被裝裹火藥點燃後,冒著箭雨奮力投了下來。

爆炸聲連連,牆根處立時便陷入了一片火海,攀城的韃子兵猝不及防,一個個被燒得焦頭爛額,如火人般四處狂奔、嘶叫不已,還有些抱頭捂腳的倒在地上打起了滾。

辮子兵的攻勢立止,得手後的明軍興奮的大喊起來,就連王一凡也跟著歡呼了起來。

但城下的辮子兵雖然遭此痛擊,卻死扛著冒死不退,機敏的躲在炮矢射不著的城牆死角處,推動楯車上的巨錘猛撞城牆。

一部分辮子兵將攜帶的門板、大盾舉在頭上,另一批人則拿著錘子、鎬頭、鐵釺子等工具,拚命挖掘和亂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