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火器(3 / 3)

戰法主要是以車營為屏障,充分發揮火器的威力來進行防禦,而不是主動出擊,進攻敵人。在敵逼近時,步兵在火器的掩護下與敵廝殺,在敵敗退時,出騎兵進行追擊。車營的總的特點是使軍隊立足於不敗。

明中後期步兵,除神機營繼續保存外,在其他的軍隊中也普遍裝備火器,並且比例非常高。

步兵營的編製與火器裝備

步兵營以部---司——局——旗——隊五級體製每旗3隊,每隊編步兵12名。每旗編旗總1名,隊兵36名;每局編百總1名,官兵111名;每司編把總1名,官兵448名;每部編幹總1名,官兵898名;每營編將官1名,中軍1名,火器把總1名,總計官兵2697,全營官兵2700人。

具體武器裝備:

鳥銃1080個及附帶配件、火箭6480支,此外還有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從裝備來看,火器裝備占步兵營總裝備的50%。單兵裝備是:鳥銃1易首長1根、錫鱉1個、鉛袋1個、套筒1個、藥管1個、鉛子200個、火藥4斤、火繩3根。

步兵戰法:

步兵中使用火器人數的增加使步兵的戰法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使火力戰鬥成為戰鬥的首要階段,甚至是主要過程。在明朝軍隊大量裝備火器後,戰鬥方式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是以鳥銃打擊敵人,然後才是短兵相接的衝殺。當火器施放後,首先要改變戰鬥隊形——冷兵器居前,火器居後。這時火器也能給敵一定的殺傷,但不能決定戰鬥的勝負,決定勝負的依然是冷兵器的格鬥。隨著使用火器的戰鬥人員的增加,甚至達到50%,火器越來越成為殺傷敵人的主要武器。敵進百步先鳥槍、依次快槍、次火箭有層次的舉放,打擊敵人。在這種情況下。敵騎兵就可能驚亂敗退。

火器的使用,改變了“騎勝步”的舊觀念,步兵利用火炮同樣可以戰勝騎兵。嘉慶四十二年的平海衛大捷,戚繼光就是首先用火器擊退了倭寇騎兵的衝擊。因此火器的使用使騎兵的戰鬥威力降低

騎兵在明朝是主力兵種。在明代的任何一次戰爭中,騎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明代中後期,騎兵開始裝備火器,大大彌補了騎兵快速機動有餘而火力不足的缺點,在騎兵的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的作用。

騎兵營的編製與火器裝備:

騎兵營的編製為部---司——局——旗——隊五級體製每旗3隊,每隊編步兵12名。騎兵營與步兵營的編製和官兵數量相同,總計全營官兵2700。

具體裝備是:

鳥銃432支,快槍432支,432個虎尊炮60門。

戰鬥中列成方正,前方設拒馬,阻敵騎兵衝擊,繼以火炮轟擊,以步兵利用炮火掩護實施衝擊,最後以騎兵追擊。騎兵營裝備了輕型虎蹲炮後,騎兵快速突擊和攻堅能力大大加強。戚繼光編練的以騾馬馱載虎蹲炮的騎兵營,是我國騎兵史上的最早騎兵炮。

由於在軍隊中火器裝備比例的大幅度上升,其作戰中火藥和彈藥的攜帶量依然就大量增加,因此,在明代的“戚家軍”的編製中也有了“輜重兵”這一專門兵種。雖然在此之前,曆代都有守輜重的兵卒。但正式將她們列為兵種的,定出編製,還是首見於戚繼光的軍隊中。

輜重營的編製與裝備

輜重營分將官——千總——把總——百總——車正五級體製。每營將統2名千總,千總統2名把總,把總統4名百總,百總統5名車正,車正管車1輛,載佛郎機2門,編士兵20名。全營總計有炮車80輛,佛郎機160門,鳥銃640支。

據《練兵實紀雜集》稱,創輜重營的目的是為了快速運糧,支援部隊作遠距離追殲敵軍。為了保證運糧的安全,全營裝備了強大的火器。從輜重營的這些裝備來看,他既保證了運糧途中的安全,也可以使輜重營在到達戰地後迅速投入戰鬥。與車營相比,輜重營的火力相當於2/3個車營。

在冷兵器時代,水戰雖然可以用箭射殺甲板上的敵人,但要徹底戰勝敵人主要靠犁沉敵艦和接舷戰法。在明代火器得到充分發展的情況下,明朝水軍雖然並沒有完全屏棄犁沉敵艦和接舷戰兩種戰法,但更重要的是裝備火器,以火器可遠距離攻擊的特點擊沉敵方戰船。

水兵營的編製與火器裝備。

營——哨——船三級體製。其中有大型福船4艘、中興海滄船2艘、小型蒼山船4艘,共編有戰鬥兵員40甲,總共440人,加上後勤人員,共計510人,每哨225人。裝備佛郎機和鳥銃共有14甲154人,其他各種火器手10甲110人,裝備有火器人員占全部兵員的50%。具體戰船裝備的武器總計如下:

福船:大發貢1門,大佛郎機6座,碗口銃3個,噴筒60個,鳥嘴銃10把,煙罐100個,弩箭500支,藥奴10張,粗火藥400斤,鳥銃火藥100斤,努藥1瓶,大小鉛彈300斤,火箭300支等。

海滄船:大佛朗機4座,碗口銃3個,鳥嘴銃6把,噴筒50個,煙罐80個,火炮10個,火磚50塊,火箭200支,粗火藥200斤,鳥銃火藥60斤,努藥1瓶,大小鉛彈200斤,火箭200斤支等。

蒼山船:大佛朗機2座,碗口銃3個,鳥嘴銃4把,噴筒40個,煙罐60個,火磚50塊,火箭100支,粗火藥150斤,鳥銃火藥40斤,努藥1瓶,大小鉛彈160斤,火箭100斤支等。

從以上火器的裝備情況看,所裝備的火器具有大中小型相結合、遠中近射程相兼備的特點。

水戰的變化:

較遠距離接戰,以火器為主,火器和冷兵器相結合,多層次地殺傷敵人,是這一時期水戰戰法的主要特點。永樂七年,交趾總兵觀英過公張輔出師鹹子關,但敵人守備森嚴,對岸立營寨,江中列船百餘艘。張輔趁刮西北風,向敵人發起進攻,“以戰船齊進,火器迅烈,矢發如雨”,斬敵數千,溺死者不可勝計,生擒二百餘人,得船二百餘艘。永樂十七年,倭寇三十餘舟侵犯遼東沿海,泊馬雄島,登岸直奔望海堝。明將劉榮依山設伏,並遣將切斷倭寇歸路。當倭寇進入埋伏圈後,劉雄令伏兵舉炮猛烈轟擊,戰鬥從辰時打到酉時,斬敵千餘級,生擒一百三十餘人。

在明朝一代,是中國火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中國軍在與後金的戰爭及其後的清軍戰爭中不斷發展火器性能,雙方戰爭中火器力量對比,直接決定了軍事力量的對比。清軍在與明軍的戰鬥中學的火器技術對其後的統一全國戰爭具有重大影響。在中國與後金戰爭初期,中國軍尚能利用火器的優勢,在守城戰中獲得勝利,如寧遠大捷。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軍13萬西渡遼河,意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逝攻下寧遠。但此時守城的袁崇煥已經準備完畢,把包括11門紅夷大炮在內的12門大炮安於城牆上。次日淩晨,後金軍在牌車、後盾的掩護下開始猛攻城西南角。中國軍利用城上的西洋大炮發炮猛轟。迫使後金軍轉攻南門,“城上銃炮齊發,每用西洋炮,則牌車如拉朽。”當他們接近城牆時,又遭到城東南和西南兩角銃炮的交叉射擊,死傷慘重。雙方激戰三日,後金軍在火炮的轟擊下,傷亡1.7萬餘人,攻城器械盡廢。努爾哈赤見傷亡慘重,久攻不下,便撤回沈陽。史家稱為“寧遠大捷”。

後金,是女真族於16世紀末逐步征服、兼並附近各氏族部落而發展起來的,“先是未備火器”,以騎射為主,刀矛弓矢“為行軍之要器”。由於在與明軍的對抗中多次由於火炮而遭受損失,因此深知火器的重要。於是,將繳獲明軍的大批火器裝備軍隊,作戰中大量使用火器。特別是原中國將領孔有德、耿仲明部降後金和大淩河、於子章台的失陷,使中國政府自天啟年以來購買和仿製的西洋火炮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喪失了火器的優勢,嚴重削弱了中國軍的防禦能力。自崇禎年間,後金攻城無不使用火炮。清國滅中國後的一係列戰爭中,無論是在統一全國、戡定三藩的叛亂中,清軍都大規模的使用火器。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清軍火器的使用,無論是戰術原則,還是火器技術都未超出中國明軍的高度。

雖然明朝軍隊裝備了大量的火器,並發展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但是由於當時生產條件有限,科技還不是很發達,明軍還存有很多問題。

明朝軍隊裝備的火器數量和質量,都還未發展到完全衝出冷兵器時代。火器的運用,畢竟還有不少缺陷,正如明人劉燾在論及火器實戰得失時所雲:“火器之為利也,迅如雷霆疚知閃電,利莫利焉者也,然必須有火線、火繩、火袋、錘屑、炮子諸器俱備,而後所長得逞。或者天時之陰雨,風氣之拂逆,徒有負載之勞,俱置於無用之地,則鈍莫鈍焉者也。五百步之外,固可以傷人,使敵入百步之內,則點火不及,當人馬縱橫之時,則開放不便。”所以

明代所以當時的火器部隊臨陣,如果沒有步騎兵的配合與保護,還不足以穩操勝算。

戰術思想

軍隊戰術思想嚴重僵化阻礙了軍隊的發展。明朝軍隊雖然裝備了當時最好的武器裝備,但在明朝末年曆次對外,對內戰爭中卻敗多,勝少,原因何在?其中固然有衛所製度的腐敗,國家財政崩潰等宏觀問題,但是軍隊的戰術思想嚴重僵化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明初朱棣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火器作戰原則後,成為明軍一條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由於當時火器技術的落後,在火銃發射後有一個延時的再填裝時間,蒙古,後金軍隊往往利用這一時間采用輕騎衝擊的戰術,明軍往往大敗。

將領素質的低下阻礙了火器威力的發揮。隨著火器威力的增大,戰鬥隊行疏散,戰地範圍擴大,戰鬥指揮方式相應地起了根本的變化。冷兵器戰鬥要求於戰鬥指揮員的是親自領導所屬軍隊向敵人衝殺,而一次戰鬥的勝敗,也往往直接決定於這種兵對兵、將對將的搏鬥。但是自從火器大量應用於戰鬥,其殺傷力十百倍與往昔,而日益增多的不同火器,其性能和用途又各有不同,如何組織運用這些威力去爭取勝利,就成為指揮員的重要職責。因此,指揮員已經不是親自殺敵,而是要冷靜的判斷情況,不斷地適應情況變化,正確定下決心,及時組織自己的力量,投入有利方向去奪取勝利。也就是說,誰能有效組織火器的運用,誰就能取得勝利。但明朝將領除了戚繼光,餘大猷,孫承宗,袁崇煥等極個別將領外,大多不能認識到這一點。

盡管如此,明朝軍隊裝備火器及其運用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值得自豪的篇章,因為從其製造技術、裝備和使用規模的情況來看,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