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多災多難與源遠流長(3 / 3)

黃河流經華北平原時,理當感慨萬千的。

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西起太行山、伏牛山,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和黃海,南部和長江下遊平原相接壤,31萬平方公裏的麵積寸土都是風水寶地。

華北平原原先不是平原,在遙遠的地質曆史時期,它是一片淺海,山東丘陵是海中島嶼。黃河、淮河以及從燕山、太行山上流出來的一些小河流水,先注入這個淺海再最後歸宿大海,由這些河流帶來的大量泥沙逐漸沉積,終於使淺海的海底露出水麵成為陸地。在華北平原形成之前,海河並不存在,淺海由泥沙淤積成陸地後,海河才發育而成。

即使在華北平原形成之初,因為地勢低窪,黃河兩岸並無大堤,因而黃河水是自由自在地四處漫流的,頗為放蕩不羈,華北平原上便有了難以計數的水泊,往往是在一處流過同時泥沙淤積,便轉而流往另一處。後來為了農業生產及農民定居的用水與安全,便築堤束水,挖渠導流,到處淤積的泥沙便隻能悉數堆積在河槽之內,使河床不斷升高,堤岸也隨之升高,日積月累,河底高出堤外平地,黃河之為“懸河”、“天河”由此而始。高高在上的黃河,其實內心裏並不舒暢,因為既無支流彙入,也無水量補給,更無流域麵積,再也不能隨意地揮灑在華北平原了,充其量不過是借得一條路而已。

從鄭州桃花峪到山東墾利縣,是黃河的下遊,水勢已經平緩,河道淤積散亂。黃河兩岸全靠大堤作為屏障,有的高出地麵2?5米,有的達至10米。北岸自孟縣以下,南岸自鄭州以下的兩岸大堤間一般寬達10公裏,河南長垣大車集竟相距20公裏。這段流程的黃河水合縱連橫左右晃蕩,流向紊亂不定,灘岸變化無常,是黃河決溢最多的河段。

這個時候的黃河已經渾濁不堪了。

泥沙混雜的黃河進入下遊之後,因河底下降很小,渾水比重極大,便減緩了流速,甚至可能短暫的停止流動。但是,隻要上遊不斷有渾水流轉,水量堆積便促使暫停流動的渾水又幵始流動,如是停滯一流動又停滯又流動的規律,被稱為漿河現象,是高含沙水流條件下淤積過程的展示,是載不動太多泥沙的沉重的提醒,也是黃河萬不得已而隻能斷流的前奏。

就在黃河竭盡所能地奉獻,同時又不得不把中遊帶來的16億噸泥沙中的4億噸,沉積在下遊的河槽中,而把另外12億噸送進渤海之前,它本身也已經毫無遮掩地向人們袒露了―它的疲倦、它的沉重、它所隱伏的災難一一僅100年來,如今的入海河道中便淤積有400多億噸的泥沙了!渤海是一個不大的內海,由於海底地形和岸線的影響,渤海潮汐要比外海弱小很多,再加上黃河懸得太高,潮汐對河流的影響便小了很多,感潮河段不足30公裏。黃河的入海流量已經不多,隻是因為居高臨下,濁流混沌,仍然濤聲如雷,轟隆作響。黃水在海麵上漸次擴散,如是洪水季節,濁流可以深入渤海幾十公裏,一時渤海大有變黃之勢。到底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清濁不分到清濁交融到還濁於清,渤海仍然是渤海。

黃河並非是從來就黃的。

黃河並非是流程開始就黃的。

或許還可以這樣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條至清的河。比如尼羅河,它的含沙量每立方米1公斤,這個數字與奔流在青藏高原上的黃河幹流的含沙量相仿,你去青藏高原看黃河水,那水是清盈的。你甚至會驚訝這是黃河嗎?是的,是黃河,黃河為什麼非黃不可呢?再比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每立方米的含沙量為10公斤,已列入世界多沙河流的行列之中,憑美國當今獨步世界的現代科技,使科羅拉多河不再含沙徹底變清,至少在眼下尚屬空談。不過,黃河的含沙量也確實太大了一每立方米372公斤一這個數字無論對黃河本身或者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家園而言一一無疑都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