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區的星宿海,是黃河流經兩山夾峙間的開闊川地,不是前推後湧的波浪,而是人跡罕至的草灘上的水塘,大小不一,星羅棋布。天高雲淡,月色清朗時便閃閃爍爍,恍若群星,星宿海由此而得名。
這是另外一種形態的流出。
黃河過星宿海東流到紮陵湖、鄂陵湖,這是黃河流域現存的兩個最大的湖泊,總麵積約1400平方公裏,紮陵湖是淺顯的,平均水深約8米;鄂陵湖深達20米,水呈青藍色,典雅而莊重。
黃河流經上遊第一個縣城瑪多以後,繞積石山南麓,向東南而去,艱難險阻的行程由此開始。流過500公裏的高寒山區之後,黃河受岷山阻擋折向西北,穿過若爾蓋草原北部,與白河、黑河彙合,到達甘肅省瑪曲縣。瑪曲以下至寧夏青銅峽,黃河進入峽穀河段,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等著名的峽穀有20多個,黃河在峽穀中奔突,直到出青銅峽,地勢豁然開朗,寧夏平原與內蒙古河套平原上,河道平緩,流速較小,它西麵的賀蘭山阻擋著沙漠,北麵的陰山屏障著西伯利亞寒流,遠在西漢時代,這一帶便成了黃河上遊開發最早的農業區域之一。
從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裕,是為黃河中遊河段,黃河過得河口鎮以後,仿佛驟然得到某種指令,峰回路轉,急速南下,開出一條峽穀把黃土高原一劈兩半,成為陝西和山西的天然分界。峽穀兩岸,千溝萬壑,黃河在這一段流程中,先是左右逢源洋洋得意,接納了從黃土高原腹地突圍而出的眾多的大小支流,呼喚、奔突、彙合,頗有王者風度。但,在這之後,黃河很快感覺到了流轉的沉重,黃土高原的僅剩的表土幾乎是一層一層地被衝刷到黃河中了,黃河水在這中遊確切地說應該是黃泥漿水,把如此巨量的泥沙送到下遊的動力,又來自何方呢?
僅以不大的支流窟野河為例,其流域麵積不足9000平方公裏,水量僅8億立方米,平均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卻為1.3億噸之多,比蘭州以上河道的全部輸沙量多出一半,平均每年從1平方公裏的流域麵積上刮走15700噸泥土,亦即每年剝去1.5厘米厚的地皮,如此之大的侵蝕力,可謂舉世無雙。其他如無定河、涇河等支流每年平均含沙量也高達每立方米139公斤至171公斤,真個是1斤水,6兩沙,一處波濤萬姓家,從此流浪走天涯。
黃河的泥沙絕大部分來自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北達陰山,南抵秦嶺的黃土高原麵積為58萬平方公裏,是世界最大的一片黃土地帶,其中水土流失嚴重的溝壑區為43萬平方公裏。黃土的特性是顆粒甚細,孔隙甚多,含鈣,垂直節理發育。幹旱時堅如石塊,一旦雨澆水浸則變成爛泥、流泥。黃土高原的內在因素便是無時無刻不期待著流失,如有流失的機會,則毫無眷戀之意瀟灑而去,太行山、呂梁山、秦嶺一帶是我國北方的暴雨中心,夏秋時節,暴雨落地便成洪流,在沒有植被保護的黃土高原上,這洪流鋒利如刀如鋸,或切或割或剝,所向無敵,把黃土高原切割成千溝萬壑,形銷骨立。
如果把黃河中一年衝走的16億噸泥沙鋪在水土流失嚴重的43萬平方公裏的黃土高原溝壑區,厚度約為1.5毫米到2毫米,經年累積,以5000年計,則為7.5米,以10000年計,則為15米,以10萬年計,則為150米了!黃河沉重而疲憊地流動時,從河口鎮到孟津,恰好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傾斜的地勢,巨大的落差,提供給黃河強大的動力條件,居然重新浩浩蕩蕩。河口鎮至龍門,行程725公裏,河底落差600米,平均每100公裏的流程就要降落近100米。巨大的落差,使挾裹了數十億噸泥沙的黃河,聲威不減,若咆哮的巨龍呼嘯東去。
如果說黃河因為黃土高原各支流的輸送,不得不泥沙倶下的話,那麼含沙量如此之大的濁流又憑藉地勢的落差,所造成的對河床的侵蝕使中遊河段崖陡壁立,峽穀森森,則是黃河雕塑而成的真正的巨大傑作了。且以天橋峽為例,峽長20公裏,兩岸山如屏障,河心是盤石屹立,水流激蕩,浪花飛濺。出天橋峽,400公裏後是壺口斷岩,黃河水從10多米的高處傾瀉、墜落,是為著名的壺口瀑布。壺口而不是龍門,龍門又稱禹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開鑿而成,兩岸斷壁如門,黃河浪則前仆後繼奪門而去,直叩華山腳下的潼關。由潼關轉向東流,又進入豫西峽穀,其中以三門峽為最著名,黃河水分成三段,在右邊的大門、中間的神門、左邊的鬼門間相擁相擠,人神鬼一概視而不見,三門之下一座高出水麵20多米的石峰矗立河水,是為“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