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服務人民篇(1 / 3)

以服務人民為榮

以損害人民為恥

人在世何意義為人民最壯麗

我大禹治洪水過家門頭不回

呼民本有孔孟惜民力施仁政

大禹:傳說中的古代聯盟首領。他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治水13年,三次從自己門口過而不入,其愛民和奮鬥精神被後人所傳頌。

呼民本:堅決主張愛民,重視人民,以人民為國家的根本。呼,大聲疾呼。

孔孟:孔孟,即孔子和孟子,他們都是儒家學說的聖賢,都提出愛民、親民、“仁政”的重要主張。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他宣傳“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希望施行仁政;主張愛護人民群眾,提出“節用而愛人”(即節約民力,不可濫用人民的血汗和金錢,)他一生主要從事教育,首創私人辦學,提出“有教無類”,並提出許多有益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和開拓發揮了巨大作用。被後人尊為“聖人”。“泛愛眾,是親仁”,指的是就“仁者”要廣泛地“愛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戰國時儒家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全麵論述和發展了孔子學說。他把孔子的“仁”發展成為“仁政”學說。第一次提出“民本”思想,提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見解。“呼民本”,指的就是他提出統治者要高度重視人民,如果暴君不重視人民,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及其弟子著有《孟子》一書,曆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仁政:寬厚待民,施以恩惠,爭取民心的施政措施。

西門豹治惡人我黃霸關民情

唐太宗有感慨君為舟民為水

西門豹:國戰時期魏國深受老百姓愛戴的官員。他到邶城上任,堅決懲治了那些利用“河伯娶妻”來欺壓百姓,捜刮民財的巫婆和官員,將巫婆及其巫徒扔進波濤滾滾的鄴河,從而結束了多年的“河伯之禍”。他帶領百姓開鑿了12條水渠,使不少荒山變成了良田,水災、旱災大為減少,農業得到發展,百姓得到安居樂業。千百年來,他的愛民事跡在百姓中廣為流傳。

黃霸:東漢宣帝時的穎川太守。他勤政敬業,關愛民生,注重調查研究,對所轄區內的情況十分熟悉,老百姓的大事小事,本地區的一草一本,他都記得一清二楚。所轄官吏對他又敬又畏,彙報情況時絲毫不敢說假話。史書上載他在任內“外寬內明,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也有人稱讚他是“一枝一葉總觀情”。

唐太宗(599—649年頭)唐代第二位皇帝,在位時推行均田製、租庸調法;興修水利,重視農業生產,發展科舉製度,整頓吏治,任賢納諫,使唐初的政治和發展得到良好發展,史稱“貞觀之治”。他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開明傑出的帝王之一。他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一次對太子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水和舟來比喻人民和君主的關係。

為民呼秉公正有海瑞有包公

範仲淹憂天下守邊陲誌戎馬

海瑞(1514—1587年):明代著名清官。海南瓊山人。當時的皇帝明世宗寵信方士,荒唐地追求長生不死之藥而荒廢朝政,朝中無人敢諫。海瑞備好棺材,冒死直諫,震驚朝野,被罷官下獄,世宗死後才獲釋。他一生剛直不阿,居官期間,秉公執法,嚴懲貪官汙吏,平反冤獄,被後人譽為“海青天”“再世包公”和“南包公”。秉公正:掌握、主持或堅持公正。

包公,即包拯。包拯(999—1062年):中國古代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清官??。他愛民如子,嫉惡如仇,執法公正。他辦案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怕權勢,二是為民申冤,受到百姓的歡迎。近千年來,包公在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