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裕是五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是風雲變幻的五代曆史的見證者。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師。
王仁裕,字德輦,五代時秦州長道縣人,其故裏今禮縣斬龍灣村。生於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後周顯德三年(956),病逝於開封寶積坊私第。時隔16年後,由嫡孫秘書郎王永錫護柩歸葬故裏,又隔13年,即宋雍熙元年(984)立碑。
王仁裕,出生在儒雅門顯的官世人家。曾祖王約任洋州錄事參軍。祖父王義甫,任成州軍事判官,贈尚書屯田員外郎。父親王實任階州軍事判官,贈太子傅。母親元氏追封太夫人。長兄王仁溫,秦州觀察官,二兄王仁魯,秦州倉曹參軍。原籍太原,後隨官移居漢陽川。漢陽川唐代為長道縣,隸屬成州,縣治在縣城與石橋之間。王仁裕父早卒。自小由兄嫂撫養,讀書不進,浪蕩故裏,“二十有五,略為知書”。漢陽川有赤土山,土紅如血,鬆柏刺天,蜿蜒起伏。山上有祠,朝鍾暮鼓,香火極盛。王仁裕經常浪跡於赤土山廟會。
據《周故太子少師王公神道碑》記載:王仁裕才思奇進,成一代俊傑,與赤土山有緣。碑文雲:“因夢開腹浣腸,複睹西江碎石皆有文字,夢中取而吞之,及覺心識開悟”。《禮縣誌·藝文》有渤海房思哲詠《西江感應》一詩:“西江汲水滌胃腸,仁裕詩名赫後唐。砂石一朝成篆刻,紫泥千古煥縹湘。塚頭談易成昏昧,鶴背還仙更渺茫。何似木天清署容,負薪入夢悟文章。”碑文和詩文都說了王仁裕敏思大進的傳奇式故事:
一日,王仁裕登赤土山,在西江祠外一塊大石上睡覺,恍惚中夢見西江神向他走來。先剖開他的腸胃,以西江水洗之,然後見江中細沙碎石上皆為五光十色的文字,吞食後,文思益進,奇慧頓開。“因慷慨自勵,請受經於季父,詩書一覽,有如宿習……下筆成章,不加點竄”。五年後王仁裕遊麥積山,題寫了《題麥積山天堂》一詩,世稱奇才。詩曰:
躡盡懸空萬仞梯,等閑身共白雲齊。簷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鬆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姓名,拂石殷勤手自題。
王仁裕大器晚成,不惑之年才離家出仕,但因才華橫溢,受任曆朝皇室,成為橫貫五代的政治家和詩人。
26歲時,任歧王李茂貞節度判官。唐末天祐年間,節度使李茂貞在鳳翔建都,自稱歧王。秦隴歸歧所轄。王仁裕的兩個兄長在秦州為官。秦帥李繼崇為李茂貞從子,因王仁裕之名所動,“以書帛之禮辟為從事”,任秦州節度判官。
36至46歲,仕職前蜀。蜀主王建占有秦州之地,歧、蜀分疆而治,秦州歸蜀,王仁裕繼任前蜀秦州從事。921年,赴興元節度判官任上。“家於公署,題詞留詠;養猿於堂,人猿斷腸”,過著典型的清閑文人的生活。詩興由此大發,《東南行》《紫泥集》當是此時即興之作。又有《題孤雲絕頂淮陰祠》《放猿》《遇放猿再作》等詩問世。舉《遇放猿再作》,以觀大概:
嶓塚祠前漢水濱,飲猿連臂下嶙峋。漸來仔細窺行客,認得依稀是野賓。
月宿縱勞羈絏夢,鬆餐非複稻粱身。數聲腸斷和雲叫,識是前時舊主人。
該詩真實地反映了王仁裕任興元判官時,閑暇無事,養猿尋趣的浪蕩生活。寫猿猴通曉人性的可愛,也寫猿與人之間撕斷肝腸的情誼。動物如此癡情難忘,更何況人呢!
公元923年,王仁裕奉蜀王王衍詔至成都,三年內授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王衍“好文攻詩,偏所親狎,宴遊和答,殆無虛日”“昏湎日甚,政教大墮”。王仁裕“屢陳讜言,頗盡忠節”。此間,王仁裕詩作甚多,輯為《錦江集》。925年,王仁裕隨王衍欲幸秦州,主臣唱合,頗有佳作。途中遇後唐軍南下,遂返成都。不久,前蜀滅亡。
46至57歲,仕職後唐。後唐初,王仁裕授秦州雄武軍判官。不久,歸漢陽川別墅閑居,著《歸山集》五百首。故舊知友王思同任南梁主帥,密奏授他任興元判官,二次離家赴興元任職,後隨同王思同往長安做幕僚。此間,寫成《紫泥後集》《開元天寶遺事》。歧帥潞王李從珂居鳳翔,遣使約王思同共反湣帝李從厚,王思同邀王仁裕共謀其事,他以“事君盡忠,事父盡孝”的忠孝之道阻止王思同參與其事。王思同部下倒戈,遵潞王為主。王思同被殺。王仁裕毫不畏懼,壯聲說:“府主渝盟,臣所讚也,請就鼎鑊,速死為幸。”潞王因惜王仁裕之才,赦免死罪,委以文翰之職,每日跟隨潞王,“載以後車,俾隨戎輅,教令詔誥,鹹出於手,安慰京邑,先行榜諭,倚馬吮筆,頃刻而成。”潞王在洛陽稱帝後,王仁裕征召至洛陽,欲將委以重任,因近臣排斥,改任魏博支使,又改汴州觀察判官。數月,拜尚書郎中都官、翰林學士。《入洛記》即為入洛陽時所作。
57至68歲,仕職後晉。後唐滅亡,後晉建立。在開封,王仁裕“以本官歸班,稍遷左司郎中,曆左諫議大夫,給事中,左散騎常侍。”此間,曾奉命出使十國之一的南平國。在南平國王高從海舉行的宴會上,王仁裕即席賦《荊南席上詠胡琴枝二首》,以其精通音律的才學,對楚樂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途經平戎穀時,麵對書生胡翽因恃才傲物而舉家被坑於穀中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寫了《過平戎穀吊胡翽》詩。此時的作品還有《南行記》《華夷百題》等書。《過平戎穀吊胡翽》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