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張果醉臥登真洞,聖女坐化五鳳麓(2 / 2)

山洞一大兩小,連在一起,有主有從。大洞高4米,寬9米,深8米。洞中有張果老像及白驢、巨蟒、梅花鹿。中央有石池,積水成潭,四時不涸。兩個小洞互相串套,洞底很深,各自成形。緊靠大洞的小洞,高2米,寬6米,深20米;套洞高1米,寬30米,深20米,有通風口4個,人工鑿成。洞外石崖上有石龕一座,石徑可通。

據南宋《重修三清閣碑》記載,套洞為三清閣舊址。三清閣供奉著道家三位最高神仙:元始天尊,手拿圓珠,象征“洪元”;靈寶天尊,懷抱太極圖,象征“混元”;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手持玉扇,象征“太初”。“洪元”“混元”“太初”,代表萬物造化時代的三個不同世紀,而三位神仙則是把三個世紀人格化為至高至尊的三清神祖,宇宙萬物都是由這三位神祖創造的。三清閣是登真洞的主要道觀,也是張果老修煉的重要場所。張果老在這裏誦經煉道,收心習靜,死後被徒眾神化為仙。

水簾洞是唐代盛名的石窟仙閣。位於武都城郊五鳳山下的殿溝。是懸墜在峭岩斷壁的石窟藝術。兩山相峙,溝壑如峽,曲徑通幽。洞前懸崖上,立柱懸空,殿宇燦燦,奪人眼目。此殿名“紅女祠”,又名《聖女祠》。因洞後石峽中水簾噴珠,淩空高掛,故稱水簾洞。

紅女祠崖窟為半崖半洞式建築。崖前有樓閣三層,嵌於懸壁峭岩上。樓柱依崖就勢而立,支撐著騰空高懸的樓閣殿宇,既壯美,又驚險。主殿為聖女塑像,高約2米,全身披紅,頭戴銀冠,手著彩絹。四條巨龍如禦風攜雲,栩栩如生:一為聖女所乘,昂首向前;一在聖女之後,奮力狂舞;又有青、黃二龍攀於左右二柱,目光如炬,守護神靈。洞內有文殊、普賢等坐佛塑像。從崖底去紅女祠殿,依次要經過四大天王殿、三官殿、子孫殿、大雄殿、地藏王菩薩殿。各殿之間有懸空走廊及扶梯連接溝通,惟紅女祠殿有石洞可通。

據傳,紅女是王母娘娘下凡的小女。狠心的婆婆百般虐待她,不讓她回娘家。讓她把三石六鬥菜籽種上南山,又讓她把三石六鬥菜籽一粒不少的撿回來;讓她紡斷一枚鐵錠兒,又讓她哭滿一缸淚。最後婆婆拿出鐵扁擔,讓她挑斷鐵擔才能回娘家去。紅女走投無路,萬般無奈,便跳崖自盡。忽然天昏地暗,雷雨大作,紅女被風吹去,坐化於五鳳山麓的石岩洞。紅女坐化成仙後,有青龍、黃龍伴護左右。王母娘娘接紅女上天,紅女因思念人間多災多難,願留人間拯救萬民,福祐四方。鄉民們感其誌誠,遂於石岩洞中立祠祀之。

水簾洞,崖高約50米,如穹窿狀,瀑布高高掛在崖頂,旋即向下奔瀉,跌入峽中;石峽成階梯狀,巨石交錯,桃李芬芳,偶有石窟佛像映輝左右。瀑布墜落時如千絲萬縷的水珠,忽而飄東,忽而飄西,忽而飄南,忽而飄北,撲朔迷離,瞬息萬變,仿佛是飄逸若定的紅女揮舞的白練。水珠落地有聲,節奏清晰,音韻優美,如歌如訴。

據馮浩《玉溪生平譜》和岑仲勉《玉溪生平譜會箋平質》記載,唐開成二年(837),李商隱在趕赴西安,奔喪山南西道節度使令狐楚途中,路經興元(今漢中),到了武都紅女祠,並寫了《過聖女洞》一詩:

杳藹逢仙跡,蒼茫滯客途。何年歸碧落,此路向皇都。

消息期青雀,逢迎異紫姑。腸回楚國夢,心斷漢宮巫。

從騎裁寒竹,行車蔭白榆。星娥一去後,月姊更來無。

寡鵠迷蒼壑,羈凰怨翠梧。惟應碧桃下,方朔是狂夫。

《過聖女祠》表現了李商隱對聖女的崇敬。全篇用自己的不得進京做事與聖女不得返回天庭相比擬,對聖女寂寞的命運深表同情。

相距十八年後的大呂七年(856),李商隱在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任上離職,隨調動入京的柳仲郢由蜀入秦,返回途中,第二次路過紅女祠,寫了《重過聖女祠》一詩:

白石岩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重過聖女祠》仍以聖女的境遇淒清,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孤寂心境。

李商隱,25歲中進士。一生很不得誌,未擔任過重要官職,隻是寄人籬下,作些幕僚的事。但在詩歌上的成就為世人所推崇。他的很多詩借題抒情,用來表現他窮愁潦倒的生活和傷感哀苦的情緒。《過聖女祠》《重過聖女祠》代表了他詩歌的基本情調。音調和諧婉轉,對仗工整,遣詞用字十分嚴謹,辭藻華麗優美,傳達出深刻真摯的感情,再現了紅女祠於唐代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