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顯慶年間,吐蕃進犯唐朝,占領隴南達百年之久。
吐蕃是羌人南下西藏地區後形成的古老民族。《新唐書》雲:“吐蕃本西羌屬。”為半遊牧半耕稼之部族,自唐太宗時便強盛起來。
唐貞觀年間,吐蕃發兵北上進擊甘青的吐穀渾和黨項族,其兵鋒曾達到川北,屯兵鬆州,並占領今甘南州西境。
高宗顯慶五年(660),吐蕃再次北侵吐穀渾,青海大部為吐蕃所占,大舉向東侵擾。六年,侵占唐12州。鹹亨元年(670),又侵占唐18州。吐穀渾及黨項族地皆被吐蕃所占,並追逼至河西。吐穀渾為唐藩國,唐朝遂遣右威大將軍薛仁貴率眾10餘萬討伐吐蕃。不幸大敗。
儀鳳元年(676)三月,吐蕃進入鄯(湟水流域)、廓(今青海同仁北)、河(今甘肅臨夏)、芳(今甘肅迭部一帶)諸州,統治了這裏的羌、黨項等族,也將部分吐蕃部落遷來。唐朝遣左監門衛中郎將令狐智通發興、鳳等州兵以抵禦之。
七月,吐蕃攻迭州,虎視岷州。自是吐蕃連歲攻邊。朝廷在鄯州置隴右節度大使,領鄯、秦、河、渭、蘭、臨、洮、岷、廓、迭、宕12州,以隴右防禦副使郭知運為大使。在涼州置河西節度使,益州置劍南節度使,發兵鎮守,以禦吐蕃。懾於唐帝國軍威,居於甘肅境內的吐蕃人歸降唐朝政府,並分別安置在鄰近10州。
至德元年(756),吐蕃乘安史之亂,發大軍北上。至廣德元年(763),整個甘肅,皆為吐蕃所控製。
寶應元年(762),成州陷於吐蕃。
廣德元年(763),岷州等地陷於吐蕃。大曆十二年(777)十一月,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恭與吐蕃戰於岷州,擊敗吐蕃。
大曆二年(767),武州陷於吐蕃。唐置武州行州。
大曆十四年(779)十月,吐蕃於雲南合兵10萬,三路攻唐:一出茂州,一出扶、文州,一出黎、雅州。連陷州縣,刺史棄城走,人民逃亡山穀間。鳳翔節度使朱洮、金吾衛大將軍曲環敗吐蕃於七盤城。
建中初年(780),文、扶、遠三州陷於吐蕃。李叔明分5將邀擊,吐蕃退走,叔明以功加檢校戶部尚書。
三年,以文州臨蕃,時受侵擾,不堪固守,移州治於州東麻關穀口(今文縣城中。原治西園)。
唐與吐蕃在隴山東、西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拉鋸戰。寶應元年(762)至廣德元年(764)的兩年間,吐蕃逼進關中,攻克長安,代宗逃往陝州,京中要人南逃至荊、襄一帶。吐蕃在長安騷擾15日之久。
德宗即位,采取退讓政策,主動與吐蕃結盟。
建中四年(783)正月,朝廷遣鳳翔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尚結讚會盟於清水。盟約規定:“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鳳州西盡同穀,劍南盡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渡水之西南。”隴南的文、武、成、岷、宕、迭各州為吐蕃所轄。
吐蕃信仰古老的苯教文化,崇拜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生靈,崇拜圖騰,崇拜圖符。七世紀後半期佛教傳入西藏,而苯教仍占統治地位。吐蕃北上後,隨軍有將苯教經文帶到隴南的。前不久,在隴南藏區發現了500餘部用手縮寫的古藏文苯教文書,保存在傳統的梵筪裏,內容多涉及苯教法師祈禱經文、苯教古代各種祭祀儀式所誦經文及禳災防暴時的咒文和古代藏族社會生活、民俗風情等,是研究吐蕃當時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醫藥天文、書法藝術等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據媒體稱,這是繼20世紀初敦煌出土少量苯教文獻以來,我省首次發現的珍稀手寫苯教文書,其年代之久遠,數量之巨大,保存之完整,均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