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2 / 2)

說了半天的元宵之鬧,卻差點把一個元宵的大功臣忘了。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圓又圓,要買湯圓快來買,三毛錢呀買一碗,湯圓湯圓賣湯圓,晚來一步隻怕要賣完。”這湯圓不一定是在元宵那一天賣的,但元宵那一天賣的湯圓都叫做元宵,卻是一點不假的。袁世凱曾下令不準把湯圓叫做“元宵”,因“元宵”與“袁消”諧音,這樣的政治笑話也隻有“袁大頭”這樣的獨裁者才想得出來。到頭來,元宵依照元宵,而“袁消”終於“袁消”了。肖克凡先生說元宵是一個水煮的節日。這水煮二字,讓人一聽便有嘴角流涎之感。宋代的朱淑真女士說:“輕圓絕勝雞頭骨,滑膩偏宜蟹眼湯。縱有風流無處說,已輸湯餅試何郎。”還有那與朱淑真同時代的周必大先生,說“元宵煮浮圓子”,其中有“星爛烏雲裏,珠浮濁水中”之句。周先生的“濁水”是“蟹眼湯”還是什麼湯呢?

正月裏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紅燈。說元宵,話元宵,元宵有女繡球拋。過年過到正月十五了,也該打個句號了吧。因此,有人說,元宵是整個春節的閉幕式,而且是一個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閉幕式。元宵節一過,一切的一切又該走上正常的軌道了。

也有細心的人會問,元宵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一個節日的形式,如果要追根溯源,那源頭恐怕也不隻在一處,就像一條大河,那支流也不是一條兩條。就說這元宵吧,有的說是春秋末年,楚昭王在某江中看見了一個白色的圓物漂浮著,有船工撈起來剖開給他看,隻見那圓物香噴噴的,且瓤紅如胭脂,吃起來味道還特別好。於是,昭王派人請教孔子,子曰:“此為浮萍之果也,得之者主複興。”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之後,這元宵節的湯圓便是仿照這“浮萍之果”而製作的,也算是對那“主複興”的果子的一種紀念吧。又有記載,說漢文帝即位是因為高祖劉邦的舊臣周勃、陳平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滅了呂氏家族。因此,漢文帝便在每年的這一天進行大慶,並出宮“與民同樂”。還有記載說是古代先民祭祀“太一神”的,傳說“太一神”是天上的尊貴之神。還有傳說“元宵”與漢武帝時的文學家東方朔有關,說東方朔當時為了營救一位名叫“元宵”的姑娘。這傳說說來話就長了。可既然是傳說,那就不妨你也發揮發揮想像,然後再從相關的某些史料中找出點什麼來,去傳去說,隻要能自圓其說,那就是你的本事了。

說來說去,無非是說,元宵這個節日曾經是如何地熱鬧如何地輝煌,其中的民情風俗又是如何的體現著一種娛樂的文化,而今天,這個節日並沒有消亡,隻是與原來的元宵相比,味道有些變化。其中“元宵觀燈”,要麼是一種政府的行為,要麼是一種純商業的行為,而老百姓自己陶醉在製燈觀燈中的那種快樂恐怕是越來越難得了。“湯圓”呢,也隻是徒有“元宵”之名,而很少會有人“歲時編雜詠,附說此家風”了。現在好吃的東西太多,“元宵”也隻不過是眾多的好吃的東西之一。

可不管怎麼說,這元宵節還是一個讓人難舍難分的節日。因此,為了給今日的元宵節增添一些談資,我們高高興興地“歲時編雜詠”,目的當然是想和有此同好者一道來分享這“雜詠”所帶來的快樂了。

2004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