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作業的漁民,穿的衣服都喜歡帶紅色的,這是因為紅色顯眼,在海上作業萬一發生落水事情,容易被人發現,這是其一;其二,是鯊魚怕紅色,見到紅色就躲得遠遠的,因此著紅色衣服可以防鯊;其三,漁民皮膚都比較黑,穿上紅衣紅褲美觀協調,顯得精神,因此無論青年、少年甚至中老年,都對紅衣褲情有獨鍾。他們的紅衣褲,使碧海礁盤都增輝了,鑽進綠水裏,真像神話裏的美人魚。
一、艦船的舷窗為什麼是圓的
從力學上分析,圓形比其他形狀更能承受拉、壓力。若舷窗做成矩形或菱形,所承受的拉力和壓力就集中到矩形或菱形的角上,受力過大舷窗就會發生破裂,而圓形能將舷窗的承受力均勻地分散,而且圓形麵積最大,透光量也最大。
海上運輸有什麼優越性
曆來的統計數字表明,在各種運輸中,海上運輸一向居於主導地位。今天,在貨運流量中,海上運輸約占國際總運輸量的75%~80%;世界海運量近30年增長迅猛,有資料統計:1965年世界海上貨運量為16.36億噸,1975年為30.4億噸,1990年為50億噸。由於海上運輸具有船舶運載量大、海路設施的投資相對比較小、運貨消耗功率最低的特點,所以海上運輸是一種最經濟的運輸方式。它的成本比鐵路運輸低40%~45%。一艘5000噸的海輪,便相當於100多節火車和1000輛卡車的貨運量,其燃料成本僅有陸路運輸的20%~30%。用輸油管輸送石油,輸送2500千米,價值要增長一倍;用萬噸級油輪運油,航行12000千米,價值才增長一倍;而且,船隻越大,運費越低。1艘萬噸油輪,航行5000英裏,每噸成本7.29美元;15萬噸的油輪,其每噸成本就降為1.69美元。海上航路是自然界無須回報的天賜的“禮物”,它無需耗費巨資去開辟,也無需耗資去維修。同時,在一般情況下,海上航路的通行能力,是不受限製的,而且可在同一航線上同時有多種航道通行。海上運輸,還不受貨物品種的限製,固體、液體、氣體等等,均可運送。
由於海上運輸的特點,所以當今世界各國,無論是沿海國或內陸國,都在積極建立和發展自己的運輸遠洋船隊。
1.為什麼輪船“吃水線”下麵還漆有四條短橫線
“吃水線”是輪船在淡水裏“吃水”的最大限度,或者說是輪船在淡水裏裝貨的標準。輪船的“吃水”如果超過了“吃水線”,遇到大風浪就可能有沉沒的危險。
那麼,在“吃水線”下麵,為什麼還漆有四條很短的橫線?它們又有什麼用途呢?
原來這四條線分別表示了輪船裝足了貨,在不同季節、不同海洋裏“吃水”的限度。第一條短線是“印度洋線”,第二條是“夏季海洋線”,第三條是“冬季海洋線”,最下麵一條是“北大西洋冬季線”。
為什麼在不同的季節裏,輪船在海水裏的“吃水”限度會有深有淺呢?
夏季,海水的溫度升高,體積膨脹,比重減小,這時輪船的“吃水”就會深些;冬季,海水溫度降低,體積收縮,比重增大,這時輪船的“吃水”就會淺些。
為什麼在不同的海洋,輪船“吃水”的限度也會有深有淺呢?
原來,不同的海洋海水含鹽的多少也是不同的,水溫也不一樣。印度洋的海水含鹽少一些,又在赤道上,一年四季都很熱,海水的比重比別處的海水都小,因此,“吃水”就深些;北大西洋的海水含鹽多些,又靠近北極海,冬季特別冷,海水的比重比別處的海水都大,因此,“吃水”就淺些。所以輪船上要特地把“印度洋線”和“北大西洋冬季線”標明出來。
2.為什麼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聯合國第三次海洋法會議1982年4月3日通過的。它包括海洋法各方麵的問題,總計17個部分、320條,9個附件。《埃合國海洋法公約》被稱為海洋新秩序的基礎,是新的海洋憲章。它不再限於傳統的領海和公海製度,它涉及海洋的各個領域,且涉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不僅沿海國,還包括內陸國。
《公約》明確了領海寬度不能超過12海裏;對大陸架的寬度確定了劃分方法,肯定了沿海國的大陸架是其領海以外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的概念;明確了公海是不包括在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從而打破“領海以外即是公海”的傳統概念。特別要指出的是專屬經濟區是一項全新的製度。專屬經濟區雖不是“領海”,但也不是“公海”,而是沿海國管轄範圍以內的專屬管轄區域,是自成一類的區域。國際海底製度更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世界海洋65%以上的深海大洋底,即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是“全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任何國家與個人,不論自然人或法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將該地域據為己有”,這就從根本原則上限製了海洋大國霸占該地域、掠奪其資源的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