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波羅的海的海水為什麼不那樣鹹澀
都說海水又鹹又澀,可是,從波羅的海中舀起來的水,幾乎嚐不到鹹味。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很容易找到答案:鹽度低。是的,波羅的海的海水含鹽度僅有7‰~8‰,大大低於全世界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5‰);波羅的海各個海灣的鹽度更低,隻有2‰左右。因此,這裏的海水當然很淡了。可是,你知道波羅的海為何含鹽度這麼低嗎?
波羅的海位於歐洲大陸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之間,從北緯54°起向東北延伸到北極圈附近。波羅的海形成的時間不長,這裏在冰河時期結束時還是一片被冰水淹沒的汪洋。後來大水向北極退去,最低窪的穀地形成了大海,因此,這裏的水質原本就比較好。除此之外,波羅的海處於高緯度地區,氣溫低,海水蒸發量很小。這裏又受西風帶影響,降水較多;四周還有許多河川注入大量淡水。大西洋和波羅的海的通道又淺又窄,鹽度高的海水不易進來。因此,波羅的海成為世界最淡的海。
5.太平洋名字是怎麼來的
給太平洋起名的,是曾經率領船隊為人類第一次闖開環繞地球航行道路的葡萄牙航海家費爾南多“麥哲倫。
1519年9月20日,因受政府迫害逃到西班牙的麥哲倫率領由5隻船組成的西班牙船隊,從聖盧卡港出發,沿非洲西海岸經過加那利群島和佛得角群島,利用赤道洋流和東北信風橫渡了大西洋。當時,人們正在爭論“地圓說”。10年前,麥哲倫曾率船隊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穿過馬六中海峽而到達菲律賓的棉蘭老島。這次,麥哲倫探索著闖出一條從相反的方向到達遠東的航路。
他們沿美洲南部航行。這是一條沒有人航行過的航路,困難無法形容。“維多利亞”號觸礁,“聖地亞哥”號沉沒。麥哲倫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終於在1520年10月21日發現了一條看來很有希望的水道。但這裏的氣候十分惡劣。他們戰風鬥浪28天,經受了510多千米難以忍受的航程,才算闖出了這條被後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的航道。
穿過麥哲倫海峽,眼前茫茫一片的大海煙波浩渺、風平浪靜,燦爛的陽光映照著人空,絢麗多彩,一派寧靜太平景象。百感交集的麥哲倫於是在海圖上把眼前的這塊洋麵標名為“太平洋”。
說來也巧,在太平洋航行的3個月,居然一次也未遇到暴風和巨浪的襲擊,一路順風,終於在1521年3月28日,船隊駛抵菲律賓棉蘭老島,而“太平洋”的名稱也為世界所公認。
二、為什麼冰山有海上墓碑之說
1912年4月14日深夜,號稱“永不沉沒的海上宮殿”的“泰坦尼克號”巨型豪華客輪,在紐芬蘭南部海域撞擊到海上漂浮的冰山,使這艘當時全世界最大、設備最好,而且是處女航的客輪,在3小時之內就葬身海底,死亡人數在1500人以上。
所謂冰山,並不是真正的山,而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塊。在兩極地區,海洋中的波浪或潮汐猛烈地衝擊著附近海洋的大陸冰,天長日久,它的前緣便慢慢地斷裂下來,滑到海洋中,漂浮在水麵上。冰山的體積和重量是十分驚人的,一般都是長幾百米,高出海麵幾十米,大一點的長達100多千米。迄今人們觀測到的最大的冰山,是在南極的一座長330千米、寬96千米、高出海麵130米的冰山。這一座座巨大的冰山,隨著海流的方向能漂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最後由於風吹日曬、海浪衝擊,漸漸消失在溫暖海域的海水中。
冰山漂浮在海洋中,給航海帶來很大威脅。冰山露出水麵的部分,僅是冰山體積的1/7,至於它隱藏在水下的部分,到底延伸多長多遠,誰能知道?!正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它會把行船撞個粉身碎骨。因此,航海之人常稱冰山就是海上墓碑。
1.冰山能被人類利用嗎
覆蓋在南極大陸的2450萬平方千米的巨大冰蓋,儲存著地球上90%的冰雪,相當於60~70年全球降水量的總和,占世界可利用淡水總量的72%。冰蓋年複一年地向大陸邊緣移動,不斷發生崩裂,每年有14000多億噸的冰滑入海洋,成為冰山和浮冰。在3800萬平方千米的南大洋上,大約有20多萬座冰山。它們順著海流方向不停地向北漂移,最遠可以到南緯30°左右。經過風吹日曬、海浪衝蝕,最後在大洋裏冰融雪化,銷聲匿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