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麵積約36110萬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麵積的71%。在水的循環中,海洋起著主要作用。據估算,每年從大洋中蒸發掉的水量達44萬立方千米,其中2/3通過海洋上空的大氣降水重新降落到海洋裏,其餘1/3的水氣被氣流帶入大陸上空,和陸地上從植物樹葉蒸騰出來的水氣以及從江瑚、土壤中蒸發出來的水氣混合在一起,在陸地上空遇冷凝結,再以雨和雪的形式落到地麵。其中約1/3的降水,或直接以江河湖泊流水的形式重返海洋,或滲入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慢慢流入海洋。這樣,大海一麵不斷地向空中蒸發水分,同時陸地上的江河湖泊又不斷向大海補充水分,如此循環往複,構成了水的大循環。
在這循環運動中,大海是水循環運動的出發點,大氣是水分的“運輸工具”,而太陽輻射是構成水循環的原動力。
4.為什麼說海洋是地球的“肺”
海洋對於地球環境的變化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把海洋比喻為地球的“肺”,非常恰當。
海洋具有氧氣再分配作用,其吸收4/5的太陽能,一年可產氧360億噸,大氣中70%的氧是海洋生產的。海洋還吸收了大氣中剩餘的二氧化碳,使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大氣中的含量多60倍。
海洋還有調節季節和氣候的作用,為人類調節溫度和濕度,保持自然環境平衡。受太陽能蒸發,海洋大氣中形成淡水,每天海洋蒸發淡水約44萬立方千米,以降雨方式給了陸地,又還給海洋——這種循環使大氣中的水分每10~15天就更新一次。亦可使地球上濕度達到平衡。
同時,海水還起著調節和貯存地球上熱能的作用。春夏兩季吸收太陽的熱能,秋冬兩季釋放出熱能,使地球溫度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
海洋還是清潔地球廢物淨化器。海洋中微生物可分解有害廢物。
5.為什麼海水曬不燙
我們說過,海洋是熱量的貯存器。既然海水吸熱多,太陽又連年不斷地照射了這麼多年,海水為什麼不會越來越燙呢?
原來,海洋吸收的熱量有一半以上用於蒸發海水了。有人作過計算,認為單位麵積的海麵上,每年被蒸發而進入大氣的水將近有1米厚,這寘是個驚人的數字。假如就用1米作估計,那麼,海洋每年就要把361萬億立方米的海水化為水氣,再源源不斷地向大氣中輸送。大氣中有了海洋送來的水蒸氣,促進了地球上水分的循環,形成了雨雪霜露,為地球上的陸地和水麵,導演出一幕一幕精彩的活劇來。
海洋吸收的熱量,除了有51%用於蒸發海水外,還要用42%的熱量向大氣進行回輻射,與氣溫交流,調節著沿海大陸的氣候。比如,夏季內陸地區的氣溫雖然已經上升到30℃以上,可是在近海地區,仍然可以享受到涼爽的海風,氣候宜人;而到了冬季,情況又反過來,不管內陸地區怎樣寒冷,沿海一帶仍舊暖和濕潤,仿佛有個自動控製的空調器調飣肴似的。
這樣,海洋所吸收的熱量還剩下,這7%的熱量是用於海洋本身對流和傳好的。於是,海洋本身熱量的收人和支出都平衡了,你完全不用擔心,不論赤熱的太陽再曬多少年,海水是永遠不會燙起來的。
二、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太陽光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的。大海越深,海水就越清澈。海水對光的吸收與光的波長有關,紅色的長波光吸收較快,藍色的短波光吸收較慢。當太陽發射的七色波光射到100米以下的海水裏的時候,赤、橙、黃、綠、青、紫等色的光都被吸收了,隻剩下一片藍色的光,所以人們看到的海水是藍色的。
1.為什麼海水的顏色不一樣
乘輪船航行到長江口以外,眼前的大海一片碧綠,再往東南行到舟山群島以東的海麵,海水又呈蔚藍色。為什麼海麵上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顏色呢?
原來,這是陽光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耍的把戲。太陽光是七色光,射進大海以後,一部分光被海水吸收變成熱能,另一部分光被反射出來,成為海洋的顏色。海水隨著深度的不同,對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比如30~40米深的海水,能吸收陽光中的紅色光;100米深左右的海水,能吸收綠色光;隻有藍色和紫色的光線,能透射到較深的海水中。到了1500米的深海,就什麼光也射不進去,漆黑一片了。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海麵依次呈現淺黃色、碧綠色、蔚藍色,直到深藍色。通過海水的顏色,也可以大體判斷海的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