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潮汐的發生是由什麼造成的(1 / 3)

潮汐的發生,是由太陽、月球對地球產生的引力所造成的。

除了每天的潮汐之外,每當月亮轉圓和初升的時候,海水還發生兩次大潮、兩次小潮。大潮是指潮水漲得特別高時,太陽和月亮同地球成一條直線,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同方向而互相加強,所以發生大潮;小潮是指潮水變化最微時,地球運轉使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排列成直角,相互間的引力變弱了,所以發生小潮。潮汐的高低大小,主要是受到海岸地形的影響。我國錢塘江的海潮,波瀾壯闊,是因為潮水進入漏鬥形的海塘,受到狹窄海岸線的約束,才激起這麼高的大浪。

一、大海中的“淡水井”是怎樣形成的

美國佛羅裏達半島以東距海岸不遠的海麵上,有一塊直徑約30米的淡水區。看上去,它的顏色和周圍海水不大一樣,仿佛是在深藍色的軟緞上鑲了一塊圓圓的綠寶石;摸一摸,它的水溫和周圍的海水也不一樣;捧上一掬嚐嚐,一點也不鹹。

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人們利用紅外航空攝影,又找到了許多海洋大陸架上的淡水源頭。僅太平洋夏威夷群島附近淺海區就有200多處淡水滲水點。

大海中的“淡水井”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說來並不神秘,它和大陸上的地下水一樣,都是來自大氣降水。當雪水和雨水降落到瀕臨海洋的陸地表麵以後,一部分滲入地下,如果地下的透水岩層或裂隙向海裏傾斜,而且下麵又有不透水層,滲入地下的水就會彙成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地下透水層、岩層岩石流入海底。一旦遇到出口,地下水受到水位差的壓力,就會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像美國佛羅裏達半島那塊淡水區的海底,就有大規模的石灰岩層通往陸地。而且海底又是一個鍋底狀的小盆地,盆地中間深約40米,周圍的深度為15~20米,盆地中央有水勢極旺的淡水泉,晝夜不停地向上噴湧著泉水並上升到海麵,從而形成了奇特的海中“淡水井”。

1.海霧是怎樣形成的

海上旅行,有時會遇到大霧天氣。這種大霧天氣,我國沿海常見於春夏季節。南海多在2~4月,東海多在3~7月,黃海多在4~8月,渤海多在5~7月。也就是說,隨著春季以後我國沿岸寒流從南向北逐漸減弱、消失,而暖空氣勢力漸強並逐月向北推進,多霧的月份也自南向北逐月推遲。而8月份以後,除黃海外由於沿岸寒流的消失,我國沿海則很少出現海霧。

海霧的產生,是有規律可循的。不論在任何海洋上,凡是在寒、暖流交界處,隻要出現暖海麵上的空氣有吹向冷海麵的天氣形勢,就有產生海霧的可能。具體說來,一是要有合適的風力與風向。風力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生成霧,一般為2~4級中等風力,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輸送暖濕空氣;就風向而言,大致與海麵等溫線垂直為宜。二是要有一定的冷卻條件。平流過來的暖濕空氣與冷海麵之間溫差越大,低層空氣冷卻越厲害,越有利於海霧的形成。所以,海陸交界地區和冷暖海流交彙水域是海霧發生最多的區域。三是平流過來的暖空氣水氣含量充沛(即濕度大)。

海霧在一天中,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一般中午前後氣溫升高,霧變稀薄;傍晚可能轉濃。

2.海嘯為什麼會傳得那麼遠

1960年5月22日,南美洲智利附近的海底發生了一次8.9級的地震。這次地震,在700千米的範圍內引起了海底地殼的變動,海水隨之升降而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海嘯。

海嘯生成後,迅速湧向整個太平洋海域。智利沿岸首遭其害,緊接著南太平洋的新西蘭、澳大利亞和西太平洋的菲律賓、日本沿岸也遭洗劫。海嘯以平均每小時707千米的速度,隻用了14小時56分就走完了10560千米的路程,到達了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波高為9米;當它以21個多小吋走完17000千米的路程到達日本沿岸時,最大波高仍有1米。最後,這次海嘯一直影響到了俄羅斯境內的鄂霍次克海。這就是當時轟動世界的一次最大

空氣可以壓縮,利用這個特性我們可以給車胎打足了氣。但是,水就不同了。水在受到壓力時,體積幾乎是不可壓縮的。當海底發生地震時,水受到了外界強大力量的撞擊,沒法壓縮本身的體積,隻能把已經獲得的力量,以極快的速度,甚至幾乎是同時地傳給鄰近的海水,使鄰近的海水也馬上跟著運動起來。如果遇上大地震,它不但能引起海嘯,而且能很快地跑上幾千千米,甚至上萬千米,其速不減,其力不衰。

3.條條江河歸大海,為什麼大海裏的水不會溢出來

為什麼天上的雨下個沒夠,河裏的水流個沒完,海洋裏的水不會溢出來?這是因為水在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