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重度-縮性胃炎伴腸化、重度異型增生、早斯胃癌(2 / 3)

1984年6月12日五診:服藥7劑。口瘡好轉。仍述胃脘隱痛、脹滿。處方調整如下:

廣木香相柏子仁15g公英15g敗醬草30g當歸9g虎杖30g茵陳12g三七粉2g(衝,川軍6g(單包先煎)

威靈仙20g薑黃9g川樸9g元參12g白芷9g生地12g川芎9g‘白芍30g黃芩6g黃連6g黃柏9g梔子“-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4年6月26日六診:服藥14劑。患者自述病情平穩,口瘡早已消失。上方改公英30g,加香附15g。

1984年7月3日七診:服藥7劑。患者自述已無明顯胃痛,僅述食後胃腙脹滿,半小時後即緩解。納佳,日進食500g。大便稀不成形,日行1次。舌紫暗,苔黃膩,脈弦滑。上方改生地30g,烏梅細。餘不變,煎服法同前。

1984年8月14日八診:服藥42劑。胃脘部無明顯不適。7月16日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道、賁門均正常。胃底粘液湖清亮。胃體粘膜光滑,未見腫物及潰瘍,色澤紅白相間,分泌物不多。胃角粘膜紅白相間。胃竇粘膜光滑,有過形成結節,蠕動好,色澤紅白相間,-分泌物不多。幽門可見,圓形,弁閉自然,粘膜幽門管與胃竇交界處前壁有小突起結節,表麵光滑。十二指腸球部正,常。診斷: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待除外新生物。病理報告、胃幽門及竇部粘膜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化。1984年7月2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會診報告:胃粘膜呈慢性炎症,有腸上皮化生,有限烏性上皮,呈中度不典型增生,疑為癌。北京醫學院病理教研組會診報告重度淺表性胃炎,腸上皮化生。8月7日首都醫院病理會診報告:胃粘膜呈慢性炎症,有腸上皮化生。8月15日河北醫學院第四醫院病理會診報告: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8月23日北京軍區和平醫跨病理會診報告:①(竇部)慢性淺表性胃炎伴有輕度腸化及灶性重度異型增生,懷疑癌變。②(幽門)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輕度腸化。1984年8月30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病理會診報告:①重度不典型增生。餘不變。煎服法同前。

1984年8月21&九診:服藥7劑。患者自述近日因飲食不調出現胃脘不適,時有脹痛,食量減少。調方如下:

黃連6g黃柏9g當歸9g白芍30g川芎9g生地30g茵陳12g威靈仙20g白芷9g-滑石20g(包)元參12艮薑黃相川樸9g公英30g虎杖30g烏梅15g敗醬草鄉香附15g廣木香9g(後下)大黃6g(單包)柏子仁15g仙鶴草30g瓜蔞15g清半夏9g三七粉2g(衝)0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4年9月11日十診:服藥21劑。仍覺胃脘不適,痞悶,時有脹痛,納呆,日進食300g,麵部時有烘熱感。舌紫暗,苔黃稍膩,脈弦滑。上方去白芷,改滑石30g,烏梅鄉,煎服法同前。1984年10月9日十診:服藥2g劑。患者仍述胃脘賬悶、隱痛,食欲差,日進食300g,已充麵部烘熱感。舌紫暗,苔黃膩,脈弦滑。g/11超聲檢查提示:心髒大小正常。B超提示:①肝稍大;②膽石症;③脾、胰、雙腎未見異常。9月21日在我院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管、賁門、胃底均(一)。胃體粘膜橘紅色,皺襞規則,柔軟,滯留液量少。胃角拱形。胃竇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大彎側斑丘樣袞起,呈粗糙感,外觀色澤,質地正常。幽門可見,形狀不整,開閉自然。十二指腸(一)。診斷:①慢性萎縮性胃炎(羹部);②幽門口息肉。病理報告(編號551):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重度異型增生。上方改瓜蔞20g。煎服法同前。加服紫金錠1/4片,1/日,飯後服。

1984年10月23日十二診:服藥14劑。胃腕部症狀及食欲均有好轉。舌紫紅,苔薄黃,中根部黃膩,脈右弦滑,左弦細。調方如下:

瓜蔞30g清半夏30g黃連9g茵陳15g威靈仙30g―當歸9g川芎9g薑黃9g川樸9g滑石20g(包)仙鶴草30g敗醬草30g虎杖30g公英3如石斛15g烏梅30g雲苓15g雞內金9g三七粉2g(0卩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4年11月13日十三診:服藥21劑。自述食後無明顯不適,納食轉佳,日進食400g,近日口舌生瘡,痔瘡複發。舌暗紅,‘苔薄黃,裉部厚膩,脈弦細滑。B超檢查提示;①肝、脾、胰未見異常。②膽石症。③前列腺肥大4④雙腎結石。上方改清半夏15g,滑石15g(包)。去虎杖30g,加龍膽草6g。餘不變。煎服法同前。

1984年12月4日十四診:服藥21劑。仍有口舌生瘡,肛門刺痛。餘無明顯不適。上方去龍膽草、川樸廣加側柏葉15g,玄參15g。餘不變。煎服法同上。同時予公英30g,元明粉15g,蛤蟆革30g。水煎熏洗肛門,日1次。

1984年12月18日十五診:服藥14劑。胃納佳,食量同前。僅述食後胃脘輕鐓脹悶術適,持續半小時消失。實驗室檢查:尿常規)。大便常規及潛血。上方去滑石、側柏葉,加生石裔20g(先煎),三棱6g。煎服法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