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萎縮性胃炎伴心肌缺血(2 / 3)

[追訪]

患者1991年11月26日來告:我複查胃鏡痊愈後,又堅持服藥半個月。胃和腸都理順了,大便也正常了。睡覺、吃飯都挺好,每天能吃大約500g。精神比以前好多7。

六十九、萎縮性胃炎伴心肌缺血

顧某某,男,49歲,漢族,遼寧石油化工設計院幹部,已婚。

病曆摘要:

患者胃脘抨喼痛2年,加重2個月。

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部隱痛,在沈陽市某院就診,給予“稀鹽酸”及中藥治療,效果不顯。當時做胃鏡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後在本單位衛生所肌肉注射五肽胃泌素,症狀亦無明顯改善。2個月前病情加重,遂來我院。現症:臂院部隱痛,納可,日進食400~450g,夜寐欠安,便溏,兩日一行,小便調。舌紫暗,苔薄,脈弦滑數。既往無肝炎及結核等傳染病史。無特殊嗜好。家族中無同類病患者。

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全身皮膚粘膜未見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耳鼻無異常。咽無充血,雙扁桃體不大。氣管居中,甲狀腺不大。心肺檢查未見異常。腹平軟,上腹部有壓痛,肝睥未及,腸鳴音正常存在。脊柱四肢及神經係統檢查未見異常。

大便常規及潛血。肝功能正常。X線胸透報告:心肺未見異常。

1981年3月10日在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道粘膜正常。進胃腔在胃竇部小彎側有色澤不均,粘膜有淺表糜爛,在整個胃竇部中間,有部分粘膜變薄,血管顯露,並有淺糜爛、充血。十二指腸未見異常。診斷:淺表萎縮性胃炎。

1982年9月21日在沈陽市三院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管、賁門、胃底均。胃體及胃竇部粘膜蒼白,血管顯露,幽門口開放良好。十二指腸球部未見異常。診斷:萎縮性胃炎。

1981年9月19日在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做胃酸檢查報告:中醫診斷:胃脘痛。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治法:和胃降逆,通絡止痛。

方藥:

梔子地榆30g三七粉2g(衝)當歸9g白芍鄉川芎9g白術6g雲苓12g茵陳12g元胡12g五靈脂12g川樸9g元參9g麥冬12g威靈仙15g菖蒲9g炒棗仁20g

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配合服用摩羅丹。

1982年12月17日二診:服藥7劑。仍述胃脘時有隱痛,納食一般,夜寐多夢,便溏,日1次。舌紫暗,苔薄黃,根部稍膩,脈弦細略滑。查:咽部無充血。上方加雞內金9g,餘不變。煎腋法同前。

1982年12月29日三診:服藥12劑。胃脘隱痛減輕,食欲較前改善,夜寐可,大便成形,日一二次。舌紫暗,苔薄黃,脈弦細滑。上消化道造影提示未見異常。調方如下:梔子細地榆30g三七粉2g(衝)當歸9g白芍30g川芎9g白術雲苓12g茵陳12g元胡12g五靈脂12g川樸9g元參9g麥冬12g威靈仙20g菖蒲9g炒棗仁20g雞內金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3年1月11日四診:服藥13劑。患者自述胃脘疼痛未作,夜寐改善,大便轉調。舌紫紅,苔薄黃,脈弦細略滑。大便常規及潛血;心功能檢查報告:①竇性心律;②正常心電圖;心音圖正常;③心尖搏動正常;④心縮間期正常。上方加琥珀粉。

1983年1月14日五診:服藥3劑,患者病情平穩,未述不適。上方去五靈脂,加旱蓮草15g,仙鶴草15g,餘不變。煎服法同前。1983年2月4日六診:服藥21劑,患者近日夜寐稍差,大便稀不成形,日1次。餘無所苦。舌紅,苔薄黃,脈弦細略滑。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及潛血(一)。處方調整如下:

梔子細地榆30g三七粉2g(衝)當歸9g白芍30g川芎相白術6g雲苓)2g茵陳12g元胡12g川樸9g元參9g麥冬12g威靈仙20g菖蒲9g炒棗仁20g雞內金9g琥珀旱蓮草15g仙鶴草15g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溫服。

1983年2月23日七診:服藥19劑。胃脘無不適。仍述夜寐欠佳,便稀,日1次。大便常規及潛血(一)。1983年2月22日在我院做纖維胃鏡檢查報告:食道、賁門均未見異常。滯留液分泌物量中,稍濁。胃體粘膜發紅,水腫,皺襞未見粗大。胃竇粘膜紅白相間,花斑狀,未見血管顯露,粘膜光滑完整,蠕動擴張良。幽門可見,近圓形,開閉可,粘膜皺襞明顯發紅、水腫。十二指腸。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淺表粘膜呈慢性炎症。至此,本例已達痊愈。為徹底消除症狀,鞏固療效,繼服中藥。上方加生龍齒20g。餘不變。煎服法同前。

1983年3月4日八診:服藥9劑。夜寐改善,大便轉調,日1次。上方去生龍齒,加五味子9g,改麥冬15餘不變。20劑。煎服法同前。

[按語]

本例患者共服藥84劑,其胃鏡象即完全改善。主要表現在:最初胃鏡象中胃體及胃竇部粘膜蒼白,血管顯露的萎縮現象均消失。

《內經》雲:“大小腸皆屬於胃。”說明了胃與大、小腸在生理功能上的密切關係,而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診治中,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本病患者,臨床上除表現有胃脘部症狀外,經常伴有大便的異常,或為便秘,或為便溏,而便溏尤為多見。李教授將其分為胃源性和腸源性兩種類型。具體區分這兩種類型的要點,可依據以下三個方麵。①胃係症候與腸係症候出現的先後(即發病的早遲氕②臨床表現。③腹診情況。其中,腹診最為重要。凡胃源性的便溏,結腸、脈、舌部無特異性變化,腸源性的則臍旁少腹部有板、硬、滯感,並可結合腸鏡檢查而確診。本例患者所出現便溏,是屬胃源性的。其病理機製與胃病相一致,故治療重點亦在胃。同時,遵從涼潤通降之法,常選擇一些厚腸止瀉藥物,如地榆、敗醬草、黃連等。隨著胃腑病情的改善,便溏症狀亦會消除。

另外,在本例治療中,根據舌苔、脈象,患者鬱熱之象突出。選用了梔子,以加強清宣鬱熱之力,而沒有拘泥於仲景所:說“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用之”的禁律。

同時,患者最初心電圖檢查提示;下壁心肌缺血,通過治療亦得以改善。

[追訪]

患者1991年7月29日函告:我於1982年底在貴院住院治療了3個月,主要是萎縮性胃炎,吃的是中藥和摩羅丹,治療效果很好,出院後又服了1個多月的中藥和摩羅丹,以後就沒吃什麼藥,一直上班工作到現在,中間沒有治療過,也沒住過醫院,身體情況一直很好。經過李院長對我的精心治療,我一直能上班工作,對此我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