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異型增生(1 / 3)

王某某,男,64歲,漢族,河北省郵電局離休幹部,已婚。

病曆摘要:

胃脘嘈雜不適、納呆10餘年,加重伴胃中脹痛2個月。10年前因工作緊張、飲食不節,常發胃脘部不適,納少,每日不足300g,近2個月病情加重,不饑不食,每日進食量150g,隻能進流食,胃脘部脹痛牽及兩脅,遂住和平醫院就診。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診斷:腺體萎縮伴腸化、異型增生。給予胃炎靈、胃複安治療,效果欠佳,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門診治療。主證:胃脘脹滿,牽及兩脅痛,飯後加重,噯氣頻作,胃納不佳,嘈雜不適,有灼熱感,兩目幹澀昏花,口幹,咽幹,口苦,心煩易怒,夜寐不安,小便黃,大便粘而不爽,舌紫紅少苔,有裂紋,脈弦滑。既往無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1988年8月15日行闌尾切除術。無藥物過敏史。有煙酒嗜好,自14歲飲酒,150g/日,每日吸煙20支。日常兩餐,饑飽不調,性情急躁易怒。

查體:發育正常,形體中等,慢性病容,麵色萎黃,皮膚鞏膜無黃染,咽部輕度充血,扁桃腺無腫大,心肺無異常,腹軟,有壓痛,肝脾未觸及。

心功能檢查報告:①竇性心律不齊,②大致正常心電圖,③心音圖不正常,④心尖搏動圖正常,⑤心縮間期正常。結腸造影未見異常。

7月21日和平醫院纖維胃鏡檢查(型號巧。,編號29670)報告:胃底粘膜光滑,胃體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胃內殘留藥渣,胃竇粘膜中度紅白相間,欠光滑,有丘疹樣改變,可見粘膜下血管顯露。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醫診斷:胃脘痛。

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異型增生。

治法:和胃降逆,通絡止痛。

方藥:

當歸白芍20g川芎9g雲苓12g雞內金9g廣木香6g百合20g天花粉12g荔枝核30g茵陳20g梔子6g鬱金12g龍膽草6g三七粉2g(衝)敗醬草30g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服。配合服用摩羅丹2丸/次,3次/日。

1990年8月20日二診:服藥10劑,諸證減輕,胃脘脹滿疼痛未發作,納食增加,250g/0,仍口幹,夜間尤甚,兩目幹,咽幹衝,大便基本成形,1次/日,舌紫暗有裂紋,苔剝脫,脈弦滑,上方加元參15g,地榆15g。煎服法同前。

1990年8月27日三診:服藥7劑,胃中無明顯不適,噯氣減少,納食可,仍口幹,口粘,咽幹痛,大便粘滯不爽,舌紫紅,苔薄黃,脈弦滑,津不足,取之腎,上方加女貞子30g,旱蓮草30g。調方如下:

百合30g天花粉12g茵陳20廠.梔子廣木香6g鬱金12g龍膽草6g白芍30g雲苓雞內金9g女貞子30g旱蓮草20g敗醬草30g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服,

1990年10月15日四診:服藥如餘劑,胃中時有輕微脹痛,活動後消失,勞累後腰痠,夜寐多夢。我院胃鏡檢查報告:胃底粘膜光滑,胃體粘膜輕度紅白相間,以紅為主,粘液湖淡黃色。竇粘膜粗糖,呈中度紅白相間,小彎及前壁有較密集的斑點狀糜爛、出血。胃壁蠕動頻繁。球腔粘虛輕度紅白相間。診斷: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病理診斷:竇、體中度淺表性胃炎,竇局灶萎縮。繼服中藥,調方如下:

當歸9g白芍30g川芎9g雲苓12g茵陳20g梔子財鬱金12g龍膽草6g廣木香雞內金9g柏子仁鄉地榆12g烏梅6g三七粉2g(衝)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服。

1990年11月15日五診:服藥後病情穩定,胃脹未作,納食佳,知饑能食,食後胃中無明顯不適,夜寐安,二便調,體重增加3~讓。原方加烏梅6g,繼續服用。

1990年12月19日六診:又服藥1月餘,患者食欲好,二便調,胃中無明顯症狀,偶在多食後胃中稍覺不適。舌紫紅少苔,脈弦細滑,進行胃鏡複查:胃底粘膜色澤均勻,胃體粘膜潮紅,皺襞規則,粘液湖量中,色清。胃角拱形、光滑。胃竇粘膜潮紅,大部以紅為主,未見粘膜下血管,粘膜稍粗糙,前壁可見出血斑點且輕度糜爛。十二指腸球粘膜紅白相間,未見潰瘍。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檢查報製編號22517、胃竇、體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灶性萎縮。調方如下-當歸白芍30g敗醬草30g川芎生地吻茵陳2徹梔子細鬱金12g龍膽草6g元參,30g柏子仁20g地榆15g烏梅9g」菖蒲15g三七粉衝)天花粉12g石斛20g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服。

1990年2月4日七診:堅持服藥,藥後病情漸輕,胃脘無不適感,飲食可,二便調,偶進硬食後感燒心,舌暗紅,苔薄黃,脈弦滑。處方如下:

當歸相白芍30g川芎9g雲苓12g葛根30g天花粉12g百合12g仙鶴草20g雞內金9g元參15g地榆15g敗醬草鄉鬱金12g烏梅6g三七粉2g(衝)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服。

1991年5月6日八診:又服藥約90劑,病情穩定,感覺良好,近幾日輕微感冒,鼻塞,流清涕,咳嗽白粘痰,舌暗紅,苔薄黃,脈弦滑。處方:

苦參相公英20g荊芥9g當歸9g白芍20g川芎9g雲苓塊敗醬草30g旱蓮草20g地榆20g雞內金9g三七粉26(衝)烏梅9g元參20g炒棗仁20g日1劑,水煎兩遍,分2次服。

1991年9月9日九診:患者共服藥1年,至此症狀均消失,精神爽慧,飲食、二便、睡眠均良好。在我院電子胃鏡複查:胃底粘膜色澤均勻,未見血管,胃體粘膜輕度充血、水腫,皺襞規則,竇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未見血管顯露,胃蠕動良好。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診斷(編號24509、竇、體中度淺表性胃炎。原萎縮病變、腸化、異型增生消失。[按語]

患者嗜酒無度,助濕生熱,飲食不節,脾胃受損,納化失常,胃失通降,脾失健運,以致濕熱中阻,病發胃脘脹痛,不知饑,不欲食。羅東逸雲:“食填太陰,則抑阻少陽之火礙其升路。”久病導致肝胃鬱熱,進一步傷及陰血,口幹、咽幹,兩目幹澀,舌紫紅有裂紋,說明血少津枯,脾失健運。李院長於柔肝養血生津的同時,清泄肝胃鬱熱伏火。少用廣木香調達脾胃滯氣,辨證準確,用藥合理。獲得胃鏡、病理、臨床症狀痊愈。[追訪]

1991年7月17日患者函告:從1卯0年8月到省中醫院診治,到年底病情明顯好轉,春節後已基本痊愈,逐步恢複全日工作,每日工作約7小時,體重1990年8月為601,今年6月為65細,體重增加54。食量情況:每日食量去年七八月份約150g左右,年底約250g左右,今年春節後鞏固在400g左右,至今沒有什麼變化。

總之,經過近1年時間在省中醫院就診的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李院長不僅醫德高尚、醫術髙超,而且領導有方、育人有道,帶出了一支思想好、作風好、技術《的醫務人員隊伍。

五十八、萎縮性胃炎伴腸化

孫某某,男,42歲,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建築機械廠工程師,已婚。

病曆摘要:

患者胃脘脹痛6年,加重1年。

患者6年前因怒後而感胃脘時脹,偶有脹痛,胃脘偏右側為甚,脹痛經常自動緩解,未加以重視。近1年脹痛呈持續性,故前來我院就診,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現症:胃脘呈持續性脹痛,偏右側為甚,饑餓與情誌不舒時加重,伴口幹苦,乏力。既往無煙酒嗜好,無傳染病史,家族中無同類病患者。

查體: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皮膚粘膜無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不腫大,咽部無充血,心肺無異常,肝脾未觸及,腹平軟,劍突下有壓痛,腹部無包塊,脊柱四肢及神經係統未見異常。舌質紫紅,苔厚黃膩,脈弦滑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