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北宋終結者 (3)(3 / 3)

蔡京不一樣。他是最風雅和善的,最通情達理的,是零拒絕的好同事,是大公無私的好領導。最後這句不是亂講,以扳倒曾布的理由,他是多麼的光明正大啊。

杜絕官官相護,杜絕私相授受!

真是最正義的手段。綜合來看,蔡京的案底和這次的上位,簡直是宋朝近二十年以來最雪白幹淨的大臣。由他來收拾亂到無可再亂的爛攤子,真是眾望所歸的不二人選。

這一點不僅官場新皇帝趙佶相信,連新黨裏的頂級元老張商英也認可,蔡京的拜相製由他執筆完成,史稱極其褒美。

登場完畢,全天下人擦亮了眼睛盯著,看蔡京有什麼高招能把國事、黨爭梳理好。天知道,這是個多麼巨大的、無解的難題!

但蔡京都一一解開了。在這個過程裏,世界才逐漸地認識到,蔡京是怎樣的動物。上任伊始,蔡京非常講究傳統,他對皇帝說,我們要沿著偉大的神宗皇帝、偉大的安石相公的足跡走。這樣才會正確。

趙佶點頭。

於是講議司出現。它在名義上是王安石變法時期的製置三司條例司的仿製品,功能上也相近,國家的各項事務,如宗室、冗官、國用、商旅、鹽澤、賦調、尹牧等等事情,都由它負責。

和製置三司條例司的確很像,當年變法,也是由這種部門來決策怎麼變的。但是最後有一條是額外添加的。蔡京說,講議司做出的決定,宰執、台諫等官員不許幹涉,連議論都不許。

隻此一條,天塌地陷,宋朝瞬間國已不國。

國家是什麼,無非宗室、冗官、國用、商旅、鹽澤、賦調、尹牧這幾件事,把這些事歸於一個衙門,那麼全體官場都成了擺設,都被架空了。再不許宰執、言官過問,連半點的監督機構都沒有,這不是國中之國,另立天地了嗎?

這是國家政事,蔡京一把抓住之後,再向意識形態開刀。二十年間不是互毆不斷嗎,舊黨罵新黨是小人,新黨罵舊黨是奸邪,罵來罵去的沒個定論。

現在我來給你們終局。

終點站到了,蔡京再一次把傳統發揚光大。北宋黨爭的特點是列名單,從最初舊黨人設立的元豐榜,到章惇報複時產生的舊黨列表,都是大型代表作。真是力度強,影響大,一砍就砍倒一個時代。但是也有局限性。

即百分之一百的精確性。

元豐榜裏全是新黨人,舊黨列表裏全是舊黨人。兩邊涇渭分明,不冤枉一個同誌,不放過一個敵人。這都過時了,根本沒法滿足蔡京的需要。

蔡京要的是涵蓋天下英傑,所有人都在掌控之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瞄準了一年多以前發生的一件大事情。趙佶剛登基時向天下求言,承諾說對了有獎,說錯了不罰。趙佶兌現了,真的給一部分敢說話的人升了官。

一切從這件事開始。

蔡京和他的班底把原始資料搬了出來,查奏章。把當時上書的五百八十二人,分成了正上、正中、正下、邪上尤甚、邪上、邪中、邪下共七等。

七等中,正下以上隻有四十一人,包括鄧洵武等;其餘“邪”等居然是五百三十四人!裏麵包括陳師道、邵伯溫等,他們從此定性,再沒法翻身。

這隻是開始,畢竟這些人隻是一時因為某件事偶然湊在一起的,從本質上講,都是些官場的小雜魚。是油炸也好,是活切也罷,都不能真正確定什麼。

幾天之後才是官場的末日。

又一張名單出爐,一共是一百二十人,裏麵宰執官二十二個,包括司馬光、文彥博、呂大防、劉摯、王岩叟、範純仁、韓維、蘇轍、陸佃、章惇、曾布;待製官三十五人,包括蘇軾、範祖禹;普通官員四十八人,有秦觀、黃庭堅、程頤等;外加著名太監八個、武官四人。

這些人的名字由趙佶禦筆親書,勒石刻在端禮門外的石碑上。它,就是著名的元祐黨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