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的病蟲害防治應該遵循綜合防治的原則。綜合防治的方法有:重視農業防治;協調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發揮田間天敵的控製作用,優先選擇生物生化製劑;及時用藥防治,注意對症下藥。
(一)無公害花椰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在花椰菜生產中要針對當地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具有較強抗病性的品種,最好選用高抗、多抗的優良品種;注意避開病蟲害發生高峰期;培育無病毒的壯苗;深溝高畦栽培;適宜的肥水促控;合理的設施微環境調控;正確使用生長調節劑;清潔田園,消除雜草可以消滅越冬或轉主的病蟲及其孳生場所,減少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在留種田栽苗時要嚴格淘汰病苗,全部栽培壯苗,在收獲采種株時選無病蟲的植株留種。
應從病原、蟲源、環境、寄主(包括天敵因素)等共同的大環境出發,采用多種措施,努力創造不利於病蟲,而有利於寄主(蔬菜)的環境條件,把病蟲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通過栽培設施創造不利於病蟲發生但卻無礙於甘藍生長的生態條件的防治方法。它可通過病蟲對溫度、濕度或光譜、顏色、聲音等的反應能力,用調控的辦法來控製病蟲害發生,殺死、驅避或隔離害蟲。目前可通過控製溫濕度,遏製病菌的生長和侵染;利用太陽能進行高溫悶棚,可防治多種土傳病害及線蟲;在大棚或溫室中鋪地膜、無滴膜,從而降低棚室內的濕度,以減輕植株發病;利用高溫處理種子,根據害蟲趨黃的習性采用黃板誘殺;根據蚜蟲對銀灰色的忌避習性,鋪銀灰色膜避蚜蟲遷飛傳毒;根據一些害蟲的趨光性而製造的誘蟲燈可增加誘蟲量,從而減少殺傷害蟲的天敵;利用防蟲網覆蓋,切斷害蟲的潛入途徑,有效地控製蟲害。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係指以菌治蟲、以蟲治蟲、以抗生素防治病蟲害或以各種生物製劑防治病蟲害,可直接取代部分化學農藥。
由於生物防治經濟安全,對花椰菜及環境無汙染且不傷害天敵,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近年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目前在生產中用得較多的有:用蘇雲金杆菌(Bt)製劑防治多種鱗翅目害蟲,用菜青蟲顆粒體病毒防治菜青蟲,用麗蚜小蜂防治溫室白粉虱,用蚜繭蜂防治桃蚜、棉蚜;釋放廣赤眼蜂防治菜青蟲、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用10%陽黴素乳油防治蟎類、美洲斑潛蠅、小菜蛾、菜青蟲等;用新植黴素、農用鏈黴素等防治多種細菌性病害;用菜豐寧拌種可防治花椰菜軟腐病,用5406細胞分裂素拌種或噴霧,對花椰菜等蔬菜有防病增產的效果,等等。
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按照其應用技術和作用原理的不同,可歸納為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五個方麵。
(二)花椰菜病害的防治
1.花椰菜猝倒病和立枯病
花椰菜猝倒病俗稱小腳瘟,常見有爛種、死苗和猝倒三種。猝倒是在幼苗出土後、真葉尚未展開前,遭受病菌侵染,導致幼莖基部受害,逐漸縊縮呈細線狀,幼苗地上部分因失去支撐能力而倒伏地麵,一般病苗葉片仍保持綠色。苗床濕度大時,在病苗或其附近床麵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
花椰菜立枯病又稱黴根,一般多發生於育苗的中後期。
病苗莖基部產生褐色病斑,並收縮細縊,莖葉萎垂枯死;稍大的幼苗白天萎蔫,夜間恢複。當病斑繞莖一周時,幼苗逐漸枯死,但不呈猝倒狀。病部初生橢圓形暗褐色斑,具有同心輪紋及淡褐色蛛絲狀黴。
防治方法:①加強苗床科學管理。②苗期噴灑0.1%~0.2%磷酸二氫鉀。③藥劑處理。用種子重量0.3%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拌種。④發病初期可用7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為提高藥劑的防治效果,適當在藥液中加入一定濃度的農藥助劑,可降低藥液表麵張力,提高附著能力,充分發揮藥效。
2.花椰菜霜黴病
該病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都可發生,但以春季危害最重。病葉上病斑初為淡綠色,以後病斑逐漸變為褐色至紫黑色,微凹陷,病斑受葉脈限製呈不規則形或多角形,葉背病斑上呈現白色霜狀黴層。發病嚴重時病斑連片,葉片變黃枯死。在氣溫稍低(18℃以下)、晝夜溫差較大和多雨高濕或霧大露重的條件下,此病最易流行。連作、田間積水、脫肥等條件會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合理施肥,及時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②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2∶400波爾多液,每5~7天噴1次,連噴2~3次。
要有針對性地用藥。病蟲的發生有規律可循,必須抓住初發階段,在其對藥劑抵抗力較為薄弱的時候,進行噴藥防治效果最好。這樣能減少用藥防治次數、減輕農藥汙染、減少生產成本。
3.花椰菜軟腐病
花椰菜軟腐病症狀因受害組織和環境條件不同而略有差異。一般柔嫩多汁的組織開始受害時,呈浸潤半透明狀,後變褐色,隨即變為黏滑軟腐狀。比較堅實少汁的組織受侵染後,也先呈水漬狀,逐漸腐爛,最後患部水分蒸發,組織幹縮。因細菌能使細胞分離,組織壞死,同時在腐爛過程中遭受腐敗性細菌的侵染,分解細胞蛋白腖,產生吲哚,因而產生臭味。
防治方法:①加強栽培管理,選用抗病品種;提早耕翻整地,采用壟作或高畦栽培;增施基肥,及時追肥;適期播種,及時清除病株;早期應注意防治地下害蟲。②發病初期可以噴灑農用鏈黴素200毫克/千克,也可利用製藥廠鏈黴素下腳料,或敵克鬆原粉500~1000倍液,或50%代森銨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抗劑“401”500~600倍液,或氯黴素200~400毫克/千克等。噴藥應以輕病株及其周圍的植株為重點,注意噴在接近地表的葉柄及莖基部。
4.花椰菜病毒病
苗期染病,葉片產生褪綠近圓形斑點,直徑2~3毫米,以後整個葉片顏色變淡或變為濃淡相間的綠色斑駁。成株染病,除嫩葉出現濃淡不均的斑駁外,老葉背麵有黑色壞死斑點,病株結球晚且鬆散。病毒由蚜蟲傳播,可以在寄主體內越冬。
高溫幹旱發病重。播種早、管理粗放、缺水、缺肥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②調整蔬菜布局,合理間、套、輪作,發現病株及時拔除。③適期播種,適時蹲苗。
④前期澆水控溫防病,從播後至定植前可陸續澆水4~5次,每次澆水均有利於降低地溫,連續澆水,地溫穩定,可防止病毒病的發生。⑤苗期防蚜,盡一切可能把傳毒蚜蟲消滅在毒源植物上。⑥定植後開始噴灑葉麵肥“天達2116”1000倍液加“天達裕豐”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83增抗劑100倍液,或25%病毒靈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或8%寧南黴素水劑800倍液,或20%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克毒靈800倍液等,隔10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5.花椰菜黑腐病
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幼苗期被害,子葉呈水漬狀,逐漸枯死或蔓延至真葉,使真葉的葉脈上出現小黑點或細黑條。
成株期發病多危害葉片,病菌由水孔侵入的引起葉緣發病,呈“V”字形病斑,從傷口侵入的可在葉片任何部位形成不定形斑。病斑淡褐色,邊緣常有黃色暈圈,病部葉脈壞死變黑。病斑向兩側或內部擴展,致使周圍葉肉變黃或枯死。病菌能沿葉脈、葉柄發展,蔓延至莖部和根部,致使莖部、根部維管束變黑腐爛,但不臭。幹燥條件下球莖黑心或呈幹腐狀,區別於軟腐病。一般溫度高、播種早、管理粗放、害蟲防治不及時的田塊發病重。高溫、高濕有利於發病,多雨尤其暴風雨易造成病害大發生。連作地或偏施氮肥發病重。
要選擇合適的農藥劑型,一般乳劑、可濕性粉劑可以加水稀釋噴霧;而粉劑、顆粒劑不能加水噴霧,隻能噴粉或撒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