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劉局長老話再提 李雲帆舊案重拾(3 / 3)

“請你回憶一下,腳爐裏麵的木炭是什麼時候加的?”

“想不起來了。”

“這個細節很重要,你走的時候,腳爐裏麵的木炭估計還夠燃燒多長時間呢?”

“當時匆匆忙忙的,一點都想不起來了。我隻記得,臨走的時候,我怕小孩從床上滾下來,在床邊放了一個籮窩。”

“腳凳和籮窩之間的距離大概有多遠?”

“我當時是加了幾分小心的,特地把腳凳挪遠了一些——大概有兩三步的樣子。”

“孩子平時玩火嗎?”

“玩過。昨天還和門口幾個小鬼玩火,把張家的柴堆點著了。”

“小孩子平時碰過——動過腳爐嗎?”

“動過,還給炭爐加過木炭。”

現在想來,當年之所以沒有結論性的意見,很可能和這一段對話有關係。孩子完全有可能從床上爬下來,見大門緊鎖,天又比較冷,就往炭爐裏麵加一些木炭。然後再爬到床上去,在爬下床和爬上床的時候,他必須把籮窩挪開,在挪籮窩的過程中,籮窩就有可能歪倒在腳爐上,然後碰翻了腳爐。籮窩是藤條編的,結果點燃了被子,或者是點燃了籮窩裏麵的稻草。

“梨花塢一共有多少戶人家?”

“一共有十家。”

“你把另外九家的情況說一下。”

“說是十家,其實隻有三個姓,一個是我們章家,章家一共有三支,我父親這一支就我一個男丁,我二爺家有三個兒子,到你們那兒去報案的章國林就是這一支,他排行老二,我三爺有兩個兒子,他們都是分開來過的,另外一個是張家,有一兒一女,就是張大嬸家,她女兒招了一個女婿。”

“張家不是有一個兒子嗎?”

“兒子身體不好——有嚴重的心髒病——幹不了重活,就招了一個女婿。”

“兒子和女兒,還有女婿叫什麼名字?”

“兒子叫張更生,女兒叫張望弟,女婿叫胥文才。”

“他們都是幹什麼的?”

“兒子和女兒種地,女婿是個獸醫,給牲口看病,還給人家劁豬——就是把公豬的腿檔裏麵的東西閹割掉。”

“還有一家呢?”

“還有一家就是成家,成老八一共有三個兒子,你們看,那兩個高大的院門就是成家。”

“兩個院門,不是有三個兒子嗎?”

“老大是個瞎子,跟老二在一起過。”

“他們分別叫什麼名字?”

“老大瞎子叫成有仁,老二叫成有義,老三叫成有禮。”

“成家和你們章家,除了曆史上的那些恩怨之外,近幾年兩家關係如何?”

“倒也相安無事。”

“有沒有什麼接觸和來往呢?”

“見麵打一個招呼,大麵上還過得去。”

“你也認為這場火與成家有關係嗎?”

“這件事情不好說,無憑無據,也不能瞎說。”

“章國林去報案,難道不是你讓他去的嗎?”

“當時我在公社衛生院。他報案以後才告訴我。”

讓我們再來看看2號談話記錄,被調查人是張劉氏,就是張大嬸。

“老人家,您是什麼時候發現章國森家起火的?”

“我在後院搓繩子,突然聞到一股煙味,我就跑到前麵來看,看到國森家的院子裏麵有煙——因為有樹擋著,剛開始沒有看見。過去一看,他家的院門上了鎖,我就想去喊人,可是喊誰呢?整個梨花塢除了我在家,還有一個人就是成家的老大——瞎子,孩子們都上學去了,我就跑到小鬼溝,正好三叔公在家,我就讓他趕快到柳家口去喊人,三叔公走了以後,我又碰到了劉家窪的轉子,就讓轉子回村去喊人——劉家窪離梨花塢近一些,轉子喊來了劉家窪的人,領頭的就是劉家窪的胡隊長。”

“我們聽說章家和成家過去有一些恩怨。是這樣嗎?”

“那都是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了。”

“現在,兩家的關係怎麼樣?”

“沒什麼事,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喝的是一個塘裏麵的水。你們是不是懷疑這把火是成家人放的?”

“您看呢?”

“這可是人命關天的事情,可不能隨便亂講。”

“老人家,您不要有什麼顧慮,我們是不會跟任何人說的?”

“我這話,在這說,就在這了了,鄉裏鄉親的,我們也要做人。”

“一定。”

“昨天,太陽快下山的時候,小滿圓和門口幾個小把戲在柴堆跟前玩火,把我家的柴禾燒了一個角,要不是柴堆靠著水塘,那一堆柴禾早就燒得沒影子了,後來被他爹打了好幾個屁股。”

這很可能也是“11.27”縱火案沒有結論性意見的原因之一。

最後看看3號材料上的談話記錄,被調查人是胡隊長,年齡五十九歲。

“胡隊長,請您把當時的情況說一下。”

“我們正在地裏幹活,我們幹活的地點離梨花塢比較近,有人看到梨花塢有煙霧……”

“請等一下,煙霧是向什麼方向刮的?”

“向西。”

“請您接著往下說。”

“正說著,記工員轉子匆匆忙忙地跑了過來,說梨花塢章國森家起火了,我們就跑了過來,張嬸已經拿來了桶和盆。水倒是現成的——章家前麵就是一個大水塘。章家院門上了鎖,嬸子拿來鐵鍬,我把門鎖給砸了,衝到堂屋跟前,推門,推不動,當時煙霧很大,用手一摸,堂屋的門上也有一把鎖,我用鐵鍬砸掉門鎖,摸進東廂房,轉了一圈,最後在離堂屋門兩三步遠的地方摸到了小家夥,可惜,我們來遲了,小家夥已經不行了。”

“等一下,您是怎麼知道屋子裏麵有小孩的呢?”

“張嬸說的,他看到章國森騎車子走的。吃晌午飯之前剛回來,帶小孩看病去的。”

“沒有聽到小孩的哭聲嗎?”

“沒有。”

“您衝進東廂房的時候,裏麵除了煙霧以外,應該還有火,請您回憶一下,火在什麼地方?”

“滿屋子都是火苗,最多的地方是床跟前,還有堂屋和東廂房中間的隔牆。”

“隔牆?”

“對,隔牆是用木板隔起來的,天幹物燥,那木板遇火不就著了,木頭經得住火燒,如果是蘆席做的隔牆,雖然易燃,但站的時間不長,要不然——火也不會這麼大,孩子興許還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