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悠閑愜意的生活以及遠方的幾封來信(3 / 3)

“父親大人鈞鑒:母親大人已經順利抵達疏勒城,不日即將前去新的怛邏斯城觀景,城中已經遷移了兩萬戶百姓,一共有七萬多人……孩兒請求父親大人準許,以母親的名諱命名新的怛邏斯城……那些築城的倭人和高句麗人也都交還給了大都督府……此外孩兒已經向陛下上書,舉薦弟弟為圖爾坎城的刺史……”

張煥看完信,露出了一絲和煦的笑容。

這封信是張邁所書,如今的張邁已經改回了張姓,成為了疏勒城的刺史,同時名義上還是突厥族的首領。現在突厥族已經是名存實亡,九成以上的人都說的是漢話,還有四成以上遷居到了關內,依舊留在西域各地的不到四十萬人。張煥渡海東征之前,唐軍發起了一次大的圍剿,徹底消滅了泉男建的勢力,隨後就開始大量征召高句麗人前往西域,開始修建張煥提出的唐直道。滅掉倭國之後,唐軍不遺餘力的使用大批海船,連年累月的把倭國苦力運回大唐,然後押送到西域和高句麗人一起修路。現在從蘭州府到碎葉城。疏勒城以及貴山城等地,都已經修建出來了筆直的大道,相應的卻是倭國人和高句麗人的大量死亡,三百多萬青壯苦力死去了七成以上,剩下的依舊要不停地服苦役,張邁築圖爾坎城,就是使用的這些苦力。

張煥放下兒子的信件,拆開了第二封信,先看了看信末的署名,赫然是大唐東海王、東海道大都督李恪。

李恪在信中聲稱,由於八成以上的倭人都被押送到了大唐為奴,遷往東海道的幾百萬大唐人又不願意做苦力,因此他手中的人力嚴重不足,好幾座銀山和金礦都急缺人手,請求張煥幫著想想法子。

放下李恪的信,張煥摸著胡須沉思起來。當年渡海東征,張煥的軍隊以契丹人和西域各地征召的雜牌軍為主。這些人下手十分凶殘,從來不要俘虜,在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曆時不到一年的征服戰中,死在他們手中的倭人就有三百多萬人。隨後的年月裏,大唐又開始連續不停地掠奪倭人做奴隸,倭人中的青壯被掃至一空,這才導致李恪手中沒有足夠的勞力可用。

“南洋各地的土人也被屠殺一空,要麼就在種植園中做苦役……西域各地又都歸順於我大唐,也不好征召苦力……吐蕃人內亂之後元氣大傷,各地民不聊生,倒是可以試試!實在不行的話,隻好掠奪歐洲那些白皮猴子做奴隸了……嗯!就這麼給李恪回信,讓他組建船隊去紅海出海口,和王文度商討此事,然後調停三家征戰,讓他們組建聯軍去抓捕白皮猴子們。大秦蠻子,大食蠻子和波斯人肯定很樂意用奴隸來換取金錢的!”張煥沉吟過後,低聲喃喃自語起來。

當年阿裏長老投降後,賠償了大量金錢,還向波斯人割讓了東麵一半領土,向大唐割讓了紅海出海口及其附近的大片土地。數年之後,水師大將王文度奉命率領船隊西行,在紅海出海口附近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塢堡,並且在裏麵駐軍兩萬。這些年來大食人內鬥不止,和波斯人、大秦人也都時有征戰,不過都沒有人膽敢前去侵犯紅海邊上大唐的領土。王文度坐山觀虎鬥,和幾家都同時做兵器生意,大發了一筆橫財。這三家已經打得筋疲力盡,若是大唐忽然介入,讓他們組建聯軍去抓捕奴隸來換取金錢,肯定沒有人膽敢拒絕。

拆開第三封信,看到末尾署名的時候,張煥豁然站起身來。原來這封信,竟然是久未有消息的二哥張仲堅送來的!

自從幫助大唐水師殲滅倭國水師之後,張仲堅就一直杳無音訊,直到七年前才從東海道送來了一封信,言說已經找到了張煥所說的南澳大陸,還糾結那些土人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國家。隻是玩了幾年覺得沒什麼意思,準備帶著一批願意遠航的忠心手下再次出海,尋找新的陸地,詢問張煥是否還知道別的大片陸地。張煥喜不自勝,馬上派出海船前往東海道,帶去了自己的回信,信中詳細描述了自己知道的一些東西。現在張仲堅能再次來信,顯然已經找到了新大陸!

張煥按捺住激動無比的心情,坐下後仔細看了起來。果然,張仲堅在信中說,他按照張煥的說法,足足花了兩年多時間,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張煥所說的美洲大陸。確認已經到了目的地,張仲堅已經沒有了繼續出海探險的欲望,他決定在那邊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此生不會再回到大唐了,讓張煥勿要掛念。此外木匣子中放的是他親手繪製的詳細海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見另外一批大唐人渡海前往美洲。

張煥收好信件,迫不及待地打開木匣子,裏麵整齊地疊放著一張羊皮紙。

張煥小心翼翼地取出羊皮紙,緩緩舒展開來,正午的陽光懶洋洋地照在眼皮之上,上麵清晰的描繪著一條從東海道暢通美洲的航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