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重大的風險點我們都能夠安全地度過,這是我們的一個成功點。尤其是2007年8月時出現的這麼一件事情,就是有一些大的量化基金,用量化選股票和期貨外彙的,突然開始清盤,開始賣。因為它們之前的業績比較差,受不了,要開始清倉了。然而其他類似的量化基金得到消息,想趕在同行前邊清倉。於是似乎大家都賣得很急,就導致在一兩天之內所有的量化基金浮虧都非常大。然後由於骨牌效應,其他很多人都挺不住了,就加入了它們清盤的行列。
你也同樣有很大的浮虧?
對。當時在浮虧很大的時候,別人繼續賣,而這個時候我作了一個比較冷靜的、理智的判斷。我打聽了業界其他人到底怎麼看這個現象,是不是會跟進,子彈都剩下多少。之後我判斷這隻是一個恐慌性的拋售,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就沒有去大規模地清盤,我的盤子沒有作巨大的變動。在估計大家子彈快打光時,加大了倉位。
當恐慌性的清盤一結束,市場的確就大規模地回來了,所以我們實現了正收益。但是這一撥有很多人損失慘重無法翻本了。
然後還有2008年金融危機,雷曼破產了,帶來各種各樣的對手風險,就是我都不知道我的錢放在券商那裏是不是安全,這也是比較大的一個壓力。當時我還在千禧年,我們的賬戶需要換來換去,也是一個很煩瑣的事情。
從金融危機以後,一直到2011年年底,我認為整個市場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不太好做的市場。因為各國政府並沒有采取一種短痛而治本的做法,都隻是那種混,治標不治本,然後把問題往後拖的做法。所以就會導致問題不斷出現變得常態化,過幾個月就會出些事情。股市不能清晰地往下走,然後再清晰地反彈,總是這麼耗著,這段時間應該來說是比較艱難的。
經過危機以後,你會發現對投資者和券商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投資者要穩定,對你要了解和信任。要不會因為他在別處虧錢了,而必須從你這兒贖回以急救他其他方麵的流動性需求。另外一定要選定好的安全的券商,並與之建立長期良好的關係。要盡量從券商那爭取最大的杠杆額度。這樣一旦有浮虧,才不會被券商強行要求減倉。所以不僅市場風險要注意防範,營運風險的防範也同樣重要。
所以這些危機事件也都給你們帶來很多的風雨。
這麼多年下來風風雨雨還是挺多的,但是我們都挺過來了,因為我們高度重視可持續性。實際上這些年很多人會時不時地有一個比較短期的好看的可查業績,然後就出來開對衝基金,這都不難。但如果業績在風浪中不能持續,開了對衝基金後過幾年也就不行了,關掉,然後換個地方再開,過幾年又不行,又關掉。這樣在我看來沒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