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斯·金德爾伯格(1910—2003)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係的資深教授,國際貨幣問題專家,擅長從曆史的角度研究經濟問題,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歇爾計劃的主要構建者之一。
《經濟過熱、經濟驚恐慌及經濟崩潰——金融危機史》一書,告訴今天的人們,在熱環境中要冷靜地思考。本書討論了投機、信用擴張高峰時期產生的困難和危機爆發,以及市場因恐慌與崩潰而告終的模型;運用豐富的曆史資料對投機與經濟過熱進行分析,其核心分析了投機是市場穩定的因素還是不穩定因素這一問題;此外,還討論了經濟過熱與恐慌在貨幣方麵的表現,使人注意到,經濟繁榮或恐慌往往是由貨幣事件引起的;討論了欺詐和挪用問題,經濟過熱時期政府部門及官員的錯誤,瀆職和貪汙等行為一經揭露,往往會加大市場恐慌。最後還對全球金融發展做出了總結,其結論是:從長期的角度看,貨幣供應量應固定不變,但在短期的危機時期,應當是富有彈性的。
資產泡沫就像美女一樣,事前你不知道如何界定她,然而一旦你遇見過,就肯定能認出來。
——查理斯·金德爾伯格
模仿是廉價的,隻要可能模仿,其花費通常要少於有關的發明和革新工作。
——查理斯·金德爾伯格
1.經濟把脈——各派經濟觀點分析
關於市場金融,各經濟學派分別持有不同觀點,而金德爾伯格教授在書中,就對各派觀點進行了詳盡地考察和評述。
貨幣主義者很樂觀,他們認為不可能存在導致不穩定的投機。理由是,投機者往往在價格上漲時買進、下跌時售出,由於其高買低賣,必將導致虧損,因此他們很難生存下去。而金德爾伯格認為,投機與貪婪是形成欺詐的人性基礎,從精神病學的角度來看,欺詐者與受害者的關係是一種被捆綁在一起相互滿足並相互依賴的共生關係。欺詐是由需求決定的,它遵循著凱恩斯的需求決定供給的法則,而非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理論。在經濟繁榮時期,財富被不斷創造出來,人們的貪婪欲望也隨之增大,欺詐者便應運而生。這種狀況就像很多綿羊等著人們來剪毛一樣,欺詐者一旦出現,它們就獻出自己作為犧牲品。畢竟,沒有什麼事比眼看著一個朋友變富更困擾人們的頭腦與判斷力了。
眾所周知,在經濟過熱與市場恐慌中,貨幣因素十分重要。芝加哥學派認為,當局總是愚蠢的,而市場總是聰明的,隻有當貨幣供應量穩定在固定水平或以固定增長率增加時,才能避免經濟過熱和市場恐慌。然而,現實的悖論是,銀行家隻把錢借給不想借錢的人。當發生經濟崩潰時,銀行體係必然受到衝擊,除了貨幣數量的變動外,將導致銀行對信貸進行配額控製,這勢必造成某些資本運行環節當中的信用驟停和流動性衰竭。
盡管如此,著名貨幣學派理論家歐文·斯通堅決反對在危機時擴大貨幣供給,而赫伯特·斯潘塞的表述更為尖銳:“保護人類免嚐愚蠢行為的苦果,其結果隻會讓全世界都變得愚蠢。”
對此,金德爾伯格認為,長期來看,貨幣供應量應該固定不變,但在危機期間它應當是富有彈性的,因為良好的貨幣政策可以緩解經濟過熱和市場恐慌,也應該可以消除某些危機。其依據主要是對1720年、1873年和1882年的法國危機,以及1890年、1921年和1929年的危機的研究。這幾次危機中都沒有最後貸款人出現,而危機後的蕭條持續久遠。
但是,將這種觀點簡單理解為設立一個最後貸款人也是膚淺的。如果市場知道它會得到最後貸款人的支持,就會在下一輪經濟高漲時期,較少甚至不願承擔保障貨幣與資本市場有效運作的責任,最後貸款人的公共產品性會導致市場延遲采取基本的糾正措施、弱化激勵作用、喪失自我依賴性。金德爾伯格認為,應該由一個“中央銀行”提供有彈性的貨幣,但是,責任究竟落在誰的肩上還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性如果不使市場迷失方向的話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向市場傳遞了一個不確定的信息,使市場在這個問題上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救。適度的不確定性,但不能太多,有利於市場建立自我獨立性。
2.投機者分析——市場參與者分類
金德爾伯格提出了兩類投機者的問題,即內部人和外部人的問題。一般來說,內部人往往采用投機手段驅使價格不斷上漲,並在價格最高點將投機物品出售給外部人,從而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而外部人則在價格最高點購進商品,又在內部人采取措施使市場價格下跌時在穀底賣出商品。外部人的損失等於內部人的收益,市場整體沒有變化。
一般情況下,每一個具有不穩定性的投機者,必有另一個具有穩定性的投機者與之對應;反之亦然。但職業性的內部人一開始通過加速價格的上升及下跌來擾亂市場,而高買低賣的業餘外部人與投機熱的犧牲者相比,對價格的操縱能力較低,前者隻是在投機的後期才影響到後者。損失以後,他們又回到其正常的工作中,繼續儲蓄以備另一次賭博。
對此,金德爾伯格解釋說:“拉利·維默爾關於1869年美國黃金恐慌的一篇文章似乎表明不存在不穩定因素的投機。這篇文章有助於糾正人們,尤其是一些曆史學家對這段曆史的錯誤概念,但他和我都一致認為,古爾德和費斯克總體上來說是擾亂了市場,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他們首先驅使價格上漲,然後,在將外部投機者從市場穩定者轉變為不穩定者之後,將投機商品在高點賣出(至少古爾德是這樣做的)。兩類投機者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早期,古爾德曾經試圖說服政府有必要驅使黃金貼水(升水)上升,來迫使美元貶值,以提高穀物價格,而外部投機者卻仍然根據他們的預期行事,其預期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得出的,他們認為政府政策將驅使貼水下降,恢複美元對黃金的可兌換性。9月16日,外部人拋棄了這一預期轉而相信古爾德,大量買進,使得黃金價格上升。另一方麵,9月22日,古爾德從其合夥人格蘭特總統的妹夫那裏了解到,外部人原來是正確的,他的計劃不會得到采納。因此,他大量賣出。後來,外部人才發現他們錯了。結果是1869年9月24日黑色星期五的誕生,它在美國曆史上是和1929年黑色星期二和黑色星期四,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以及三個黑色星期五齊名的黑色星期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