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29)下徐州(2 / 2)

各人談談說說,俱是覺得形勢大好,來年一開春,淮軍主力齊出,隻怕廬州和徐州等地的清軍和太平軍就會土崩瓦解,再打跨勝保和僧王,北方傳檄而定,在當時的人心中,以南統北難,而以北禦南易,淮軍打下北方在經濟上並沒有太多的好處,在人心上卻等於是正定了國本,這一點是打下南方再多的地盤也不能更易的。

話說至此,各人看向張華軒的眼神卻是分外不同,張華軒這個總理的稱號在各人眼裏看來是名不正言不順,明朝有總理軍務的官銜,清朝卻沒有此職,各人不知道張華軒是法效後賢,卻委實有些搞不懂張華軒的用意,隻是這個總理大帥自從在淮安起兵以來當真是料事如神殺伐決斷,任何事情都在他掌握之中,各人隻怕這總理一職也大有深意,卻是不敢相勸。

新年恍惚間就過去了,出了十五,從淮安到宿州到淮北諸州府俱是一派戰備景像。新年一過,第二鎮便已經編練完成,到了二月初的時候,天氣轉暖,淮軍第二鎮誓師北伐,從淮安大營出征,六日後進入徐州府境內,徐州現有一個江北團練吳棠,還有總兵王統淩率的綠營兵,幾數兵馬相加不過四五千人,連給淮軍填牙縫都不夠格。從二月中進入徐州境後,其所鏡一州七縣旋踵間全部易幟,連象樣的抵抗也沒有,淮軍從進軍日起到最後攻入徐州府城,所死傷的士兵幾乎為零。總兵王有淩在淮軍兵臨城下之際率部投降反正,向例,淮軍不為難綠營降將,而是視其才處置,無才,遣其回家,有才,則因其才而用。馮子材與張國梁等人便是前例,與八旗決然不同,所以王總兵想來想去,沒的為搖搖欲墜的大清填餡兒,當即便果斷而降,降兵就地甄別使用,精壯的到淮安,內衛考核後可以編入地方守備所用,老弱遣散,中等的便隻能到各處做工種地,吳棠此人其實倒也有幾分才幹氣具,張華軒頗有意招納使用,可惜城破之前,此人憂懼守土之責不敢逃走,城破之時,又害怕受到亂兵侮辱,心一橫下索性懸梁自盡,倒教張華軒連呼了幾聲可惜。

到得二月底時,徐州已經徹底平定,與徐州接壤的山東諸府極為震動,日夜惶恐不安,隻怕淮軍趁勢直入山東。僧格林沁不在,山東各地已經有小股的撚子四處為禍,原本的地方兵力彈壓撚軍尚嫌不足,還要在各地編成團練自保,如是淮軍殺入,隻怕山東在一月之內便會盡落淮軍之手。

可惜大好形勢下,淮軍卻沒有準備好。純火器的軍隊編成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招呼幾萬壯丁出來便可成軍,從去年中入秋開始,淮軍才有了編練大軍的打算和準備,幾萬新兵和老軍一起打亂入營,重新整編訓練,重新安排軍官去熟悉士兵,然後一起出操訓練,熟悉陣戰,到了這個時候,第一鎮基本由老兵組成,戰鬥力恐怖,以一鎮之力,就敢把原本清軍的江北大營地盤全接了下來,沒有一點兒為難之處。第二鎮老兵不及第一鎮多,戰力在徐州之戰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考驗,究竟如何尚不清楚。第三鎮則剛剛編練完成,即將開往南方,先打鳳陽附近的各州府,然後兵鋒指向廬州,其餘各鎮架子剛剛搭好,要出征做戰,還需時日方可。

麵對淮軍的咄咄攻勢,清軍在去年手腳大亂,此時卻也開始緩過勁來。徐州必失倒也罷了,山東方麵卻已經準備讓僧王領著得到加強的滿蒙騎兵入駐,保直隸則必保山東,保山東則必有河南,河南與山東一失,北方就是大局底定,清廷使出全力,糧餉兵額拚命擴充,卻也是為了與張華軒的淮軍在山東或河南,拚死一戰。(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