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24)分配(2 / 2)

南方的局勢如此複雜,江南膏潤之地,張華軒現在不取,不代表他不想取,他現在所需要的不過是短暫時間,在南方大局往著太平軍有利的一麵轉換後,抑製太平軍的發展就會立刻提上淮軍的案頭。太平軍這時候不比清軍,其實就其野戰的能力,現在還遠在清軍之上,軍隊還沒有腐敗,天國上層還沒有內鬥,五六萬人的忠勇將士沒有在內鬥中白白死去,所以淮軍在南方無論如何也不能隻有一個鎮的兵力,這太單薄,很容易被敵人趁虛而入。

所以派往北方的兵力隻能夠用就行,那種虎賁十萬敵人不戰而降的想法,還是罷了。不提在軍事上的考量,就是光經濟也承受不住,按照丁寶楨和營務處的計劃,淮軍本部加上長夫的動員,打上半年就得超過上千萬兩白銀的花費,淮安這裏的工業化與土改時間都太短,能編練出現在規模的淮軍已經是傾盡全力,除了淮安之外,宿州和淮北前幾年一直在鬧災荒,這兩年在張華軒的治理下,農田水利有所改善,土改後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不過也就是滿足溫飽,連厘金張華軒都不願意在土改上打主意,而除了淮安之外,其餘各地的工商業基本等於為零,海州的轉口貿易剛剛開展,猶如一顆幼苗正是加力嗬護的時候,哪又有可能在那裏打主意?說來算去,淮安現在一年的收入當然不少,工廠的出產全是淮軍賬麵上的,張華軒自己手頭又有不少商號,每年收入都是不少,落戶在淮安的商號洋行極多,相關的服務業也極為發達,光是一年在淮安府諸多州縣收取的稅金和厘金就不在少數,總體來說,張華軒手裏掌握的所有的經濟來源收入算在一起,每年的收入當在一千萬兩白銀左右的水準,這在當時已經是極為了不起的成就,張華軒以清廷百分之一的地盤,所產生的收益,卻是當時清朝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現在討論的話題其實是決定了淮軍主力未來的走向,也決定了清廷將在半年之後要麼全部被圍困在北京後被俘虜,要麼逃向熱河、承德,最終轉入東北,不論如何,北中國將在半年之後易主,就這一點而言,在場的不論是文職幕僚還是淮軍的將領們,對此都充滿信心。

張華軒微微一笑,自己主動把話題轉移:“眼前這一萬多人我看過了,一半先送到海門和****那裏的棉田去吧,那裏一直缺人,軍墾也不方便雇傭太多老百姓,還是這些戰俘好用,他們一直禍害百姓,也是到了該贖罪的時候了。”

他的話說的輕鬆,不過騎在高頭大馬上穿著厚實暖和的軍大衣的各人卻都是打了一個寒戰,淮軍對待俘虜雖然不殺,不過也絕對不會便宜了他們,這些俘虜將在棉田裏最少幹三年,還有一部分會被分去養桑,農活很重很苦,淮安現在需要大量的棉花和生絲,對這些俘虜當然也不可能客氣使用,精耕細作,把每個人的體力都壓榨幹才算完,在那裏幹三年後,身子骨弱的都熬強了,熬不過來,就隻能一張草席埋地了。

“剩下的一半,先留下來,過些日子就有用場了。”張華軒躊躇滿誌,把戰俘分配完畢後抬頭北望,遠方,暮色低垂,一望無際的北方大地,正在向他招手!(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