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06)胡慶餘堂(1 / 2)

連續的肅反已經使的淮宿等地陷入了極度的恐怖之中,當然,恐怖之限於淮軍的敵人而非朋友。

與夏初那會兒的驚疑不定相比,雖然淮軍每天都在開槍殺人,不過與這血腥局麵相反的情形就是,淮安的工廠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勢頭,第二個大型紗廠已經建成投入生產,超過二十萬個鈔錠的出產使得與其相關的產業顯的更加繁榮,淮安諸多工廠使用的產業工人已經超過十萬人,這當然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的構架,不過在當時全世界都是這樣,而中國擁有無數吃苦耐勞的農民以做勞力儲備,這是先天而無可取代的優勢。

而與工業蓬勃發展相對應的,就是商業與相關產業的更加繁華。黃河改道使成千上萬的船工纖夫及相關人員失去了工作,不過正好在淮安工廠用人極多,在吸納了大量的脫產工人之後,自然會有相關的第三產業興盛起來,在工廠附近,是無數的小型飯店、雜賣鋪子、小吃、雜傭、賣水果的、漿洗衣服的,淮安工廠的產出很高,而又不可能全家入廠,附近不遠又是有著優厚俸祿的淮軍軍營,所以不但不少失業的農民投入在這些產業之中,就是淮軍或是工廠工人的家屬,也有不少在這附近做小買賣營生的,工業、軍隊,再加上相關的軍工產業,這幾樣已經成為淮安最強勁的三大動力,而再加上淮安附近充裕的人力基礎與發達的農業,已經使得這個城市充滿生機又富庶無比。

說來也怪,在朝廷風雨欲來,張華軒暗中到舒城布置前後的那一段時間,工廠積貨無人敢提,很多做小買賣的偃旗息鼓躲在家裏不敢出來,城中城外,除了洋人的洋行照行營業外,不少行業都顯的蕭條無比,而等張華軒回來,雖然局麵一振,不過仍然有點壓抑的氣氛在,始終不複當初,而等淮軍開始肅反,殺人甚多,那些心懷不滿的士紳地主與退休的朝廷命官,儒士讀書人再加上各階層的異已分子當然已經被殺光,當然,如此殺法,肯定是有不少無辜者被錯殺,不過越是如此殺去,淮安的局勢反而大定,而張華軒就是抓住了人性弱點,當一個集團有武力,有理想有前途,有骨幹核心之時,用殘酷之極的手段去誅除異已時,本利益集團會因此而更加團結緊密,而圍繞在集團之外的相關人員,也會因此而更加凜然敬服,更加依附在集團之內。

殺人是一門學問,中國有史以來,善殺人者有壞事的,而不善殺人不忍殺人的,卻絕對不會成其大事。黃巢是殺人敗事的,因為他不擅殺,屬於胡殺,所以他的軍隊越殺越弱,將士越殺越離心,因為他沒有綱領,沒有真正的根基來形成一個利益集團,將士跟他流竄千裏時,大殺特殺,那是對的,而得關中後,猶自殺人,不加撫慰,便屬胡鬧。

明太祖更屬強者,起事時,誅除異已絕不手軟,而得城之後,允許搶掠而禁殺人,得天下後先行隱忍,抓住時機一殺便是數萬人,終太祖之手而形成明三百年天下,其政治手腕是英明天授,常人唯有仰首學習而已。

張華軒算是善加學習揣摩的,他之前在淮安經營日久,多以隱忍為主。鹽商家族出身,算是一個最大的弱點,不要小瞧這種身份,在當時等於就是一個下九流,再有錢,一個秀才也瞧你不起。他初興軍時,不但官府無視,士紳階層也是並不支持,甚至本家族內,也並不樂意,這樣的情況當然與那些受到宗族官府加士紳支持的其它團練力量不同。

所以在開始時他謹慎加小心,除了在淮軍內部施行軍紀外,對地方政治的幹涉也是用很隱晦小心的辦法去做,清江浦一事也是抓住了一個難得的機遇,搞翻了不少官僚,使得他的政治力量在淮安有著顯著的提升,而就算如此,他也並沒有敢於直接幹涉地方政治,也沒有把手伸的過長,等淮軍占領了更多更大的地盤,工業化已經有了基礎,甚至土改都近一年之後,朝廷忍不住了,可對張華軒來說,也無須再忍了。

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些雷霆手段殺伐決斷,沒有一個上位者的狠心,他如何能誅除異已,如何能讓整個集團毫無猶豫的跟著他走?所以他在舒城之後,回來就立刻大殺特殺,甚至不惜錯殺無辜,就是要建立一個形象,他張華軒已經不懼朝廷,而且野心勃勃,最為關鍵的,就是他有軍隊,有地方實力,更有殺伐決斷的手腕!

現在在淮安城內最為熱鬧的地方當然是屬張府所在的小高皮巷附近,因為張華軒常住張府,所以關防嚴密,後來要在張府辦公,又將原本不小的府邸擴建,建起了轅門和簽押房等附屬設施,遷走了不少人家,擴寬了巷子道路。而怡和洋行等諸多外國商行進入淮安後,第一選擇當然就是與張華軒比鄰而居,除了安全與方便打交道外,法國教堂就在附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等發展到了鹹豐五年的時候,張府附近已經是洋行雲集,而除了洋行之外,英國與法國以及美國的領事館,也依次建造在這一附近,有時候街道上行來走去,居然滿眼都是黃發碧眼的歐美白人,而看著洋行大門的,當然就是裹著頭巾的印度阿三了。原本這些年發展最快的當屬上海,就是淮安發展到現在,在上海的洋鬼子也是比淮安略多一些,不過幾年時間,能把一個內陸城市發展到如此地步,也算得是一樁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