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82)海權(1 / 2)

一八五五年的五月,江蘇布政使太子少保領淮軍團練大臣張華軒在海州港口處劃了一個圈,隨之而後的就是海州的建設開始提上日程。而在幾乎是同一時間,這一件的夏天還有幾件史書留名的大事發生,而每一件事,都與海洋息息相關。

就在海州港口開始建設不久後,一支把外殼全部漆成黑色的強大的海軍艦隊也到達了日本武藏國神奈川的橫濱外海,然後在橫濱登陸上岸。

這支艦隊自一八五二年的十一月由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港口出發,橫渡印度洋繞道好望角,經過毛裏求斯、錫蘭、新加坡、香港,然後在一八五三年夏到達上海,七月之後,補給過的艦隊又重新拔錨起航行,到達了日本的江戶。

橫亙在江戶外海的美國艦隊用超過一百門的火炮瞄向了江戶城,其中不乏一百五十磅以上的重炮,黑乎乎的炮口瞄淮了江戶城後,艦隊司令佩裏的要求也很簡單,他要遞上第十三任美國總統菲爾摩爾的國書,要求日本開國。

佩裏的艦隊向著江戶城打了三發空炮,已經鎖國二百年的小日本舉國震驚,負責與佩裏談判的伊豆守戶田正榮借口將軍德川家慶病重,請求延遲談判,佩裏倒也不急,當下答應下來,於是艦隊開走。後來家慶病逝,十三代將軍德川家定上任,與上次隔了半年之後,也正好就是張華軒在海州開始建設港口之後不久的七月間,佩裏在香港再次出發,這一次直接在橫濱登陸上岸,在五百兵荷槍實彈的士兵的保護下,在九隻戰艦的威懾下,日本人被迫與美國簽訂了口岸開放的協議,這一事件導致了日本開國,日本登上爭霸亞洲甚至是爭霸全球的舞台,正是由此一事件開始。

在佩裏迫使日本開國之後,小日本那股向強者學習的勁頭立刻上來,因為這兩百年來與荷蘭的關係良好,就在一八五五年的夏天,日本人在長崎正式開辦了海軍研習所,由荷蘭的海軍教官擔任講師,全天用荷蘭語講課,每天八小時的課程全部講習航海、造船、操炮、船具、測量等海軍課程,於此同時,荷蘭國王威廉三世還送給日本一艘新型的蒸汽動力的戰艦,這艘排水量四百噸一百五十馬力的軍艦被日本海軍命名為觀光號,也就是取《易經》裏的“觀國之光”的意思,而日本海軍的建設,也正是與海州的建議同時進行,就這一點來說,張華軒的建港與建立水師的決定算是不早不晚,而值得慶幸的是,日本人還要在十幾年後的明治維新之後才算真正開始崛起的進程,就這一點而言,海州與淮軍水師建設的腳步,還算是搶得了先機。

所以在這個時候,雖然華軒知道了日本開國的事情,不過這件事並沒有使他放在心上,日本人的崛起還得幾十年的時間,就算是十幾年後開始了明治維新,他們也一直要到一八九四年才有和清朝一戰的實力,畢竟小國寡民發展起來太過困難,而隻要他不犯錯誤,到他能從容收拾小日本的時候,日本的維新最多還剛剛萌芽而已……

張華軒更加關注的反而是南中國海,雖然他對南方的情報網絡根本沒有辦法建立起來,這個年代信息不夠發達,交通也遠談不上便利,他現在隻是能在北京收買些中下級官員,時不時的報一些北京的料給他,至於南方當真是鞭長莫及,沒有辦法可想。

就算如此,這一年克裏米亞戰爭已經進入了收官階段,英法兩國的海軍艦隊開入亞述海後沒有建樹,不少軍艦又開到了南中國海與印度停泊,英國人與法國人顯然就要在克裏米亞騰出手來,俄國佬在克裏米亞吃了大虧,眼見英法把主意又打到了中國來,想必也要是火中取栗,也過來中國大撈一票以彌補在克裏米亞的損失。

南方的情形如此吊詭,懵懵懂懂的大清朝野沒有人明白山雨欲來,張華軒懂,他每天都關注著南中國海附近的英法艦船的消息,眼看著英國佬的軍艦越開越多,而且不少都是裝備了新式阿姆斯特郎艦炮的蒸汽艦船,排水量都是千噸以上的大船,一八四九年,法國人造出了第一艘蒸汽鐵甲艦,而在一八五五年的克裏米亞戰爭中,英法兩國的戰艦主力已經全部是這種裝備了鐵甲的蒸汽戰艦,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國已經造出了接近萬噸排水的勇士號戰列艦,在這個時代,正是艦船由老式的舤船戰艦升級到蒸汽鐵甲艦的飛躍時期,而也就是這些新式戰船頂住了大沽炮台的岸炮火力,一力把北中國的入海口敲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