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今天與翁同和的對答讓他開辟一條新思路,倒也不妨試試。這個時代的儒生經過滿清百多年的打壓,其實在骨氣上比明朝時差的遠了,雖然思想僵化也更加過分,不過使用起來就更加方便許多。
翁淑芬對張華軒那些理論聽的似是而非,不過半天過後才突然醒悟道:“原來相公是說三哥是頭驢?”
她小臉先是氣的通紅,不過片刻之後,便是噗嗤一笑,隻道:“三哥和驢確實是有點兒象。”
翁同和對他們小夫妻倆的閨房秘話當然是沒有可能知道,他到淮安已經快一個月,這些天來會同年,拜名士,現在淮軍中鬱鬱不得誌的儒生很多,翁同和很多半調子的理論和想法就是和這些儒生一起討論得來的。不過既然張華軒有意讓他們一展拳腳,這些原本怨氣滿腹的儒生卻是立刻振奮起來。
本來也是該當如此,要知道這些儒生雖然不少人都有功名在身,不過還沒有通過進士考試,因為張華軒在招收時多半都取青年俊傑,就是那種腦子靈活,而立之年以下就考中秀才或舉人的,要知道八股考試難度非常之大,就算是死背書也是要分出來個高下的,象範進那樣背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孔已己更是一輩子沒中過秀才,可見就算八股考試也能考出個三六九等。被淮軍招募來的這幫儒生多半都是有名的青年俊傑,一時半會沒有考中進士又知道淮軍的保舉更容易飛黃騰達,這才欣然前來。要知道清朝不比前朝,不一定是中進士後才能顯達,軍功保舉在清朝反而是更容易成功的一條道路,自從沈葆楨等人加入張華軒的幕府之後,不少有進士功名在身的官員都********想著加入淮軍效力,隻不過張華軒對大多數人都看不上眼罷了。倒是這些沒有功名的儒生年紀普遍不大,裏麵應該有些可造之才。不過淮軍已經自成係統,之前張華軒又對這些儒生不大重視,他們有些怨恨倒也無可厚非。
現在既然張華軒表態要使用他們,而且這消息還是來自張華軒的小舅子翁同和口中,顯然是張華軒的親自決斷,一想到在淮軍中效力的前途與好處,諸多儒生立刻覺得熱血沸騰,有幾個衝動的恨不得斷指明誓,好讓張華軒相信他們的忠誠與決心。
當下淮安城中的儒生們聯合一起,數十人搖頭晃腦四處參觀,先在城管局跟著丁寶楨學習,然後又隨翁同書一處參觀土改,這幾天又恰逢淮軍就要開拔做戰,諸近的城鎮都因為戰時軍需而開動起來,翁同和還是頭一回看到淮軍大隊行動,按捺不住心裏的好奇的他索性帶了大票人馬,先後把張國梁和王雲峰兩隻大隊人馬送出境內,這才罷休。
“虎狼之師,虎狼之師啊!”身處常熟的翁同和年歲漸長,太平軍剛打到南京的時候總督都死在了城裏,然後是巡撫奔逃,接著就是大兵開到,老實說開往蘇南和在孝陵衛附近建江南大營的清兵已經是整個大清最精銳的軍隊,不過在常熟和蘇州常州等地見到過不少清軍的翁同和卻不得不承認,放眼整個大清,不要說是裝備,就是單比軍隊兵員素質和那股子精氣神,就是通天下的清軍不能比擬的。
跟著翁同和一起觀看淮軍將士的儒生們都是嘖嘖稱讚,淮軍將士在家鄉出征,確實也拿出了最好的狀態,一身灰黑色新式軍製穿的筆挺,身前的銅扣擦的閃閃發光,身後的背包打的一絲不苟,扛在肩頭的火槍還特意上好了刺刀,上百上千的淮軍將士排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方陣,槍刺如林軍歌嘹亮,這樣的準現代化軍隊不要說是淮安本地的百姓和儒生們看的目瞪口呆心曠神怡,就是淮安城中雲集的洋商們也是肅容觀看,客觀的說,此時此刻又有了相當長時間整編和訓練,又有不少優秀的歐洲教官參加進軍官團後,這一支淮軍隊伍所展露出來的一切,都已經不亞於任何一支世界強軍了。
今天狀態不好,就不寫第三章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