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學校和名流的介入,再加上淮安本地的知識分子的力量都見識到了這一次土改的實際情況,輿論一時洶湧起來,憤怒的民眾情緒差點就控製不住,會場的四周再一次響起了淮軍士兵的軍靴聲響,雪亮的刺刀也布滿了會場四周,不過這一次不是為了威脅鄉紳地主們,而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要是不然,隻怕那些地主中民怨較大的那些肯定走不出會場。
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張華軒索性因勢利導,到了四月中的時候,淮安時報正式出爐刊印,反正大清這時候對報紙根本沒有任何概念,也根本不存在不允許辦報的報禁一說,這件事他交給了薛福成的弟弟薛福保去做,薛家子弟自幼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雖然都隻是秀才的功名,不過寫出來的文章一百個進士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報紙一刊行就拿淮安進行的土改做文章,薛福保主筆社論,把中國的土地製度從三皇五帝開始就透徹的分析了一遍,然後綜合了淮安與宿州等地的現狀,得出了土地改革勢在必行的結論。
因為在報紙刊印之前就有了很強的輿論造勢,報紙一出來,除了薛福保外,還有不少名流宿儒一起發表文章表示支持,淮安這裏的動靜鬧的如此之大,甚至還驚動了北京官場。軍機和上層官員因為淮安的情況太過複雜,況且之前搞土改就是已經得到了中樞的同意,雖然同意施行的範圍隻在淮北宿州一帶,不過中國的事情就是如此,一個地方搞好了,當地的主官完全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繼續搞下去,因為宿州土改的成功加上淮安時報搞出來的輿論壓力,使得中樞大佬們就算心懷不滿,卻也是無法表態。
與上層相比,中下層的官僚和清流卻是百分百的支持,這些官員很多都是出身貧苦,而且現在困在北京憑著俸祿和有限的冰敬和炭敬過活,他們對那些在地方上撈足了錢然後魚肉鄉裏的前任同僚們很是憤怒,現在有人幫他們反攻倒算,雖然不少有識之士覺得要把眼光看的長遠,不過這些還沒有撈到任何處好的官員卻是持百分之百支持的態度。
這幾項措施一實行下去,淮安各州縣的鄉紳地主們立刻堅持不下去了。他們白天要被不少佃農指著鼻子罵娘,然後四周是那些仇視的眼光,再加上不少名流宿儒撰寫文章唾罵,本地的輿論也越來越偏向佃農,就是晚上回家之後,因為沒有了淮軍的保護,家宅四周總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動靜,比如院子裏突然多了一塊磚頭之類的事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實在是頂不住了。很快就有人簽署了第一份減租協議,緊接著就是大批的田主都簽訂了減租協議。
淮安減租的一切規章製度都與宿州之前施行過的一般相同,事實上不少地主之前都派人打聽過,宿州自從施行了土改之後,因為減租減息給了佃農莫大的好處,再加上官府之前就調動民力大搞農田水利,而小型的基礎建設則由那些突然熱情高漲的佃農們自己實行,短短幾個月下來,雖然距離麥子收割還有一段時間,不過宿州遍地都是修整的平實肥沃的土地和小型的水利工程,放眼看去,到處都是長的碧綠的小麥,稍有農業經驗的人都能看的出來,宿州到麥收時間的豐收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這樣掐指一算,雖然田主們讓出了不少田賦,其實豐收之後與佃農分成也能多收不少,算起來的損失沒有想象的那麼大,而且淮安這裏比宿州的情況還要更好一些,水利與土地的肥沃都要強上不少,再加上張華軒早就有話在先,如果田主覺得減租虧了,官府可以高價購買土地,然後地主們可以用賣土地的錢參加進淮軍集團的任何一項產業,要知道淮安工業化已經初見成效,那些地主們看著天天冒煙的各大工廠早就嫉妒的眼珠子都紅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