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68)生財之道(2 / 2)

這已經算是把淮軍的能源買賣給了胡雪岩去專理,徐州那邊礦藏豐富,又多是容易開礦的淺層礦脈,清朝的礦業落後之極,張華軒聘請了歐洲技師,使用最新式的開挖辦法,又修築興建了道路,幾處煤礦與鐵礦的產量都是極高,自己用的隻是極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都可以用來出售周轉。

這種出售原材料的生意等於是無本而萬利,張華軒手裏把著這個肥差已經很久,誰知道倒最後任何人都沒有給,卻是給了胡雪岩這個浙商。

諸幕僚心中不悅,卻是對張華軒的用人也無法指責,眼看天色漸晚,這裏說生意還說個沒完,各人意興蕭索,便索性一個個當先告辭,便是王有齡與胡雪岩交情非同一般,眼看他眉飛色舞,與張華軒就差計較每一個銅板的利潤了,這一副嘴臉看起來也確實討厭的很,所以丁寶楨與薛福成兩人先行告辭,然後翁同書與沈葆楨一並離去,最後連王有齡也忍耐不住,先行告退。

等這些礙眼人物一一離去,張華軒卻是發覺自己樂於從商賺錢的一麵被眼前這個精明的浙江商人勾引了起來。

在胡雪岩看來,軍需這一塊大有文章可做,不但可以發賣煤和鐵,還能開辦藥堂,合製丸散出售給那些清軍,這一塊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看到胡雪岩眉飛色舞的模樣,張華軒不禁想起後世赫赫有名的胡慶餘堂,看來性格決定命運,雖然眼前這個胡雪岩不大可能再成為晚清第一紅頂商人,不過將來富賈一方還是跑不了的。

除此之外,把鐵礦出產拿出來加工生產再出售,利潤也是不少,老百姓不管貧富,鐵具是總歸要使用的,雖然不能與鹽和布相比,不過鐵的利潤從古至今也是很大,不然曆代官府也不會搞什麼鹽鐵專賣了。

被他這麼一點醒,張華軒倒是又有一個新主意:“雪岩,你看我們把鐵礦石鑄成鐵錢怎麼樣?”

胡雪岩一激靈:“這倒是一本萬利,可就怕朝廷不同意。”

清朝的鐵礦開挖實在是太過落後,製錢的生產隻能是宋朝的十分之一,這種情況當然也和當時的金融條件有關。宋朝還不是銀本位,不過明朝開始中國已經實行銀本位的金融體係,而且從明朝的大明寶鈔失敗後,中國就沒有能力實行交鈔製度,這和宋朝用交鈔配合鐵錢的情況也完全不同。

不過不管怎麼說,清朝的製錢數目出產嚴重不足是一個事實,老百姓不大可能買賣任何物品都使用銀子,二十兩銀子就足夠中產之家活一年了,更不要提那些最底層的農戶,指望他們購買物品都使用銀子,這個太不切實際。這麼一來,鐵錢的需求量永遠大過銀兩,也造成清朝的製錢價值永遠大過白銀。

如果真的把鐵礦出產鑄成製錢來發售,其中的利潤當然是無比的大,甚至還要大過鴉片貿易,隻是這其中的關礙處極多,等於是在中央之外另立一個金融機構,所冒的風險過大了。而且,與鑄銀圓改良整個貨幣體係來說,製錢就顯的落伍的多了。

被胡雪岩這麼一點醒,張華軒也是醒悟過,當下頗為遺憾的搖頭道:“現在還不是時候,還是等到時候再說吧。”

還沒有等胡雪岩想明白那個“到時候”是什麼意思,張華軒又笑眯眯向他道:“這件事雪岩先放在心裏,不過咱們其餘的生意可以照做。鹽鐵買賣,當鋪、煤、棉花、再加上藥鋪等等,這些全是來錢的買賣,我看我們可以成立一個公司,用雪岩你的名義,就叫胡慶餘記好了,專門用來搞這些貿易生意,還有,雖然戰亂不息,不過兩江一帶的有錢人仍然很多,我看還可以把西洋的那些奢侈品多運一些來出售,然後我再加征他們關稅,還有什麼煤氣燈、馬桶、電報也能引入,洋鬼子想賺咱們錢,其實錢可以讓他們賺,但是我們也要引入他們最先進的技術產品,這些東西我早就想著手,但是一直沒有可用的人才幫我來做這些事罷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