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打的如火如荼,曾剃頭的湘軍終於嶄露頭角,與淮軍一起,都被朝廷依重信賴,而兩支強軍都是漢人團練武裝,雖然曾國藩在朝中根基更為厚重,門生故吏滿天下,而且是理學大師儒家大佬,因為手裏有湘軍這樣強悍的武裝力量,還是開始被朝野側目忌憚,而他的湘軍打的越狠,占領的地盤越大,則受到的掣肘與猜忌也就越來越嚴重,就算是鹹豐末年肅順掌權,引曾國藩為朝外後援百般支持,曾國藩和他的湘軍仍然受到嚴重的猜忌與懷疑,一直到曾國藩自散羽翼,將湘軍徹底打亂解散,朝廷總算才是對他恢複了信任。
封建宗法傳統,並不是懷疑帶兵統帥將領的人品,而隻是懷疑他手中的實力!
無疑,曾國藩的湘軍傑出的表現將幫助淮軍吸引不小的注意力,對於這一點張華軒當然沒有任何的意見,他的淮軍確實已經足夠優秀,可以說,隻要規模再擴大一倍,他就敢在中國橫著走了,任何力量在他的淮軍麵前都將變成霽粉,而要想淮軍繼續擴大規模,然後打一場足以支持它的全麵戰爭,就得先有足夠的時間做好內功。況且,除了清廷這個敵人外,張華軒也時刻不忘,就在幾年之後,英法聯軍將會燒毀圓明園,將中華民族的無價瑰寶毀成了一片瓦礫,將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的寶貝一卷而空,張華軒絕對會傾盡全力,阻止這件百年國恥在自己手裏再度發生!
這樣一來,太平軍這兩年內的銳意進取給清廷帶來的莫大壓力,還有湘軍與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再加上胡林翼與官文等人的抵抗,將會給張華軒的發展帶來充足的時間!
時光匆匆而過,轉眼就到了鹹豐四年的十一月,這個季節在蘇北已經是初冬,隨時都可能下雪。從十月開始,湘軍轉守為攻,正在江西與安徽交界與太平軍打的熱鬧,而太平軍這時候銳氣十足,上下同心,眼看翻過年又是一番新動作,倒是唯有地處蘇北的淮安府一片平靜,不但沒有那種兵荒馬亂的亂世景象,反而是到處生機勃勃,一派繁忙模樣。
淮軍經過一次招新,戰兵由原本的一萬一千人左右漲到了一萬七千,再加上軍中雇傭的長夫挑夫夥夫等雜工,這些人雖然是後勤,不過也穿上了淮軍的軍服,拿的軍餉略少一點兒,也算極其優厚,這樣淮軍就有了宣宣赫赫整整兩萬的定額,這個數目已經極具規模,可以說,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開始不過四千人時,就先攻克虎門,鎮海,後來戰爭規模擴大,英軍也就從印度等地調來了一萬二千人左右,就是這樣一支萬人規模的軍隊屢次擊敗清朝大軍,沿江而上攻克了鎮江,如果不是條約答成,南京也必不可保。
當然,英軍是依托了他們無敵的海軍炮火,後勤保障也絕無問題,可問題是就算去掉了英國的海軍支持,以當時清朝軍隊的素質,說起來是八十萬人,其實根本無力調動十萬人以上的集團做戰,財力物力後勤協調將領與兵員素質都無法完成這種戰役集結,幾次大戰,清軍的數量也就是小貓兩三隻,結果在純火器訓練與做戰方式都超過清軍百年以上的英軍麵前,完全就是不對等做戰,整個鴉片戰爭打完,英軍也沒有戰死過幾個人……
道光皇帝後來為了遮羞,還曾經像模像樣的詢問過英國在哪兒,陸地可否到達,這也是當真搞笑,漫說英國不能陸地到達,就說英國當時是中國鄰國,憑滿清那點落後的軍隊和動員水平,想打人海戰術都不夠格,更別提兩國軍隊在素質與裝備上的差距了。
如此一來,淮軍現在的實力老實說如果卯足了勁一路打到北京,鹹豐就非得避到熱河去不可,甚至,可能是一路跑回東北老家。
不過論起軟實力,張華軒可就比大英帝國差的遠了,軍隊素質還遠遠不及,參謀部招了十幾個法軍陸軍軍官和幾個英軍軍官,條例與製度剛在建設當中,武器配備也隻是當時列強軍隊中的普通水平,關鍵是淮安的工業化才剛剛開始,一切,還有待時間。
而在張華軒心裏,眼下的當務之急,還是從根本上解決軍隊的歸屬感問題!(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