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軒嘿嘿一樂,當下又接道:“求是堂招的都是普通學生,不識字的也收!格物學院麼,倒是以學習更高深的西學為主,要作養我大清的學者,兼收並蓄最好,洋人的奇技淫巧沒有那麼簡單,不光是手藝活!所以要招那些年輕的學子,胸腹裏有幾滴墨水的最好,然後專學泰西學問裏的那些高深的東西,所以叫格物學院。至於藝圃,則是招收各地的十五左右的精明伶俐的學徒,跟著洋人技師專門各種工藝,從蒸汽機修理到搭高爐,到各種膛床機器的維護,什麼都學,就是造船造鍾表,我都要請老師來教!”
張華軒說到這裏,自己都已經麵露癡迷之色,中國自古至今,就沒有過分工明細深入學問的大學堂,漢時就有太學,招收生員幾萬人,不過學的就是翻來覆去的那幾本破書,四書五經春秋大義,就是真的是世間倫理的一切指導,這兩千年下來也該學的夠夠了!
他的求是大學堂,應該是早了京師大學堂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而且將沒有官僚掣肘,不要國家管理,他張華軒雖然一手將這個學堂建了起來,也並沒有打算幹涉學堂的運行與管理。
當下又向著沈葆楨詳細解釋,求是大學堂分做三個部份,求是學院學製四年,做養綜合人才,格物學院的學製也是四年,以學習西學為主,也會學一些基本的製造手藝,至於藝圃則學製五年,專門培養各種合格的技師人才,因為現下是亂世交戰,開始的藝圃將會以作養槍械與火炮的製作與修理技師為主。
這當然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整個大學堂占地極廣,幾近千畝,現在沈葆楨看到的是正門附近的十幾幢教學樓與學舍,然後是幾個健身的大操場,接著還要有圖書館與學生的宿舍,考慮到現階段中國的國情,求是學院與格物學院的學生不需學費,食費自理,畢業後張華軒負責給學習差使,藝圃的學生經過考核後,不但不收學費,食宿費也由張華軒一手負責,除此之外,還會給學生每月按時發放零用,畢業之後,則直接進入張華軒的火器局與各類工廠做事。
張華軒說的手舞足蹈,沈葆楨卻也是聽的雙眼放光,身為一個儒家正統的傳人,又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的近學者的大清官僚,沈葆楨當然知道張華軒的計劃意味著什麼。他與張華軒能說的來,就是因為雙方都屬於一樣通曉世界大勢,知道眼下的大清正麵臨著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的轉折關頭,而放眼看去,滿朝官僚大多還是沉迷在****上國的夢境之中,屍位素餐不理會國際大勢,隻知道爭權奪利保守不前,所以兩人在一起時,常常覺得語言與思想共通,而張華軒的計劃一旦當真實行,整個淮安大地將會招收來自全國各處的年輕英傑之士,在四年到五年之後,通曉中西兩國學問,精通一到兩門的外語,知曉天文地理與世界各國情形的英才將會湧出淮安求是學堂的大門,而除了這一類的人才外,還會有一批學子專精西學,可想而知,十數年後,中國將會不會出現大量的傑出人才,西人的奇技淫巧不再是專利,船堅炮利對大清來說也不是夢想,在這兩類人才背後,又有無數心靈手巧的技工可以做技術上的支持,很多夢想,就依靠著藝圃畢業出來的技師去完成,如此三位一體搭建起來的學校,可能在開初遇到不少困難與麻煩,隻要堅持下來,就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曙光所在。
張華軒還不僅僅要如此,在大學堂之後,他還會興建中級學堂與小學堂,讓那些稚齡童子從小便接觸到最新學問與受到良好的教育!
“玄著,你當真有心,實在是太有心了!”
如果說張華軒的淮軍與興辦實業還能讓沈葆楨聞到一點陰謀與野心家的味道,這個時候張華軒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興辦學校,在他看來,這一類事沒有個人的好處,隻是為了國家作養人才,在賠上時間人力金錢的同時,還要忍受來自保守官員與儒林的非議,張華軒如此大公無私,確實是讓他佩服非常。
“我做什麼事都不覺得有什麼,隻要能把這學堂當真擴大興辦了起來,與國家及民族來說,我也算是無愧了。”
在教育來說,中國在百多年後還算不上重視,或者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重視,張華軒被沈葆楨一通誇讚,也甚是感慨:“振嶽兄,現下可願意留下來助我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