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42)挽留(2 / 2)

而工業化讓農民流入城市,進而獲得財富的同時,農民還是農民嗎?這個問題,張華軒自認絕無辦法解決,將來兩淮進入淮工業化的軌跡時,糧食問題卻隻能靠外來雇工或是外購來解決,這一條也是他在一年前就考慮好了。

隻是這一點卻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向沈葆楨解釋清楚,無論如何,不是同時代的人再怎麼傑出,也不可能一下子理解超過他理解能力百年的思維方式。

他悶頭想了半天,一時間竟然不知道如何措辭是好,看著沈葆楨熱切的眼神,張華軒隻得苦笑道:“知難行易啊玄著兄,如何著手我已經有了成算,讓我一下子向兄長解釋清楚,卻是太過困難,不知道如何措辭是好。”

沈葆楨略覺失望,卻也知道張華軒所說是實,當下隻得笑道:“那便看玄著如何行事吧,等我到了江南道後,也會建議當道大佬有樣學樣便是。”

他一個江南道的監察禦史自然不能久留在淮軍幕府之中,這一點沈葆楨清楚,張華軒更是明白。沈葆楨畢竟不同那些普通的官員,或是在家賦閑的士紳,一經幕府任用,加官保舉就能讓幕客們欣喜異常,他是翰林外放,朝廷是要予以重任,張華軒的淮軍看來短期內不會有什麼大仗去打,算上保舉這一塊也是絕不合算,上次順義集一戰,沈葆楨已經被加了知府銜,如今再去上任,以他的名氣與能力,幾年內沒準就能做到司道,留在張華軒軍中,確實是有些屈才。

隻是他的任用,張華軒已經在心裏有了定論。這一次行軍做戰,他已經看出來沈葆楨沒有軍事才幹,不過眼光敏銳,敢於任事,也不辭勞苦,而且行事時沒有顧忌雷厲風行,又頗能接受新的泰西思想與做事方式,這樣的人確實算是難得的人才,不留下他,張華軒豈不太過憨傻?

倒不是張華軒有什麼搜羅曆史名人的癖好,實在是這個時代文盲太多,淮軍已經在一年前掃盲,可是能認得三百個字以上的人仍然是寥寥無已,繁體字難記難寫,讀書在當時是一個很耗費資產的投資,一般的農人百姓吃飽肚子就屬不易,有點餘錢也會讓子弟去做學徒,將來出師後便能養家糊口,讀書投資周期長,成本大,風險高,萬一考不中舉人進士,所有的前期準備就是打了水飄,所以願意橫心咬牙走這一條路的太少。

以淮安府來算,徐溜鎮有五六萬人,其中文盲占了九成以上,讀書識字的人中,有的專門讀幾本周易算書之類,裝神弄鬼騙錢,有人是為了做狀師或是朝奉掌櫃,認得幾個字會記賬便可,隻有少數人通讀之後,應試去考科舉,這一類人中,做律詩,做八股還成,問他世界大勢,則茫然無知,問其天文地理,則一竅不通,問其曆史掌故,清季的讀書人不知道唐太宗是誰的比比皆是……

就是這樣一些人,還是當時的人才,是國家的元氣,要好生做養,這些人有的讀書有成,考中了舉人進士,到北京或是地方為官,有的人成天鑽研官場學問,打定主意要少做事少說話一靜不如一動,講究的是養稱體居移氣,熬白了頭發熬白了頂子,這樣的人與朽木無異,而偏是這種人,最反對國家有任何形勢上的變革,也以這一類人勢力最大,最為腐朽。

也有一類,確實天生聰明,讀書之後見識廣博,開始開眼看世界,魏源與林則徐,當是清朝第一批傾向於開放國門的一批漢人士大夫,而沈葆楨與李鴻章之流,卻又緊隨其後。

他們能夠出類拔萃,確實是家學淵博,然後自己又不因循守舊,所以才在後世留有大名,張華軒一心收羅招致,確實是因為當時人才太過難得,實在是百中無一,而是萬中選一的原故。

當下聽得沈葆楨有去意之後,張華軒卻是並不著急,而是嘿嘿一樂,向著沈葆楨笑道:“且不必急,等咱們到了淮安府後,我有事要與振嶽兄商量,到了那會子,振嶽兄是要到江南上任,或是與朝廷解釋,就此留在淮安幫我做事,任憑振嶽兄一言而決!”(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