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股本的事情談妥,張華軒算是鬆了一口氣,棉田買好了,幾千太平軍的俘虜也被押到了海門和****各地安插,在淮軍的督促下開始屯田墾荒,每天汗滴雨下讓這些起兵造反的俘虜在開始時有點不適應,不過在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自己夥食無憂,也不需要刀頭添血就能過上好日子,張華軒還親自到海門等地去過幾次,給這些俘虜許願畫大餅,許諾隻要棉花出產的多,將來還能讓他們娶妻生子,或是把原本的家人接來。這種美好的前景立刻讓這些俘虜們幹勁十足,張華軒始終認為,有一塊名叫理想的大餅掛在人的眼前,其實比皮鞭和棍棒要來的更有效一些。
至於對他的淮軍武裝集團,張華軒也認為皮鞭和棍棒用的夠多,下麵該給些希望與好處了。
除了戰功的獎賞之外,淮軍將士還可以獲得許多額外的好處。比如高層與中層的軍官可以在未來的大生紗廠與各種產業中zhan有股份,低層軍官與表現優秀的士兵,可以分配給棉田的份額,讓他們參與分紅,張華軒相信,隨著整個產業鏈的擴大,整個淮軍集團將被捆綁在他興辦的各種產業之中,利益相同,生死攸關,這樣一來,隻要有人威脅到淮係利益集團的生存,這些士兵與軍官就會如狼似虎的衝殺上去,把那些試圖從自己嘴裏撈食的野心家砍成碎塊。
這樣的做法對一支軍隊來說當然不妥,軍隊應該拿著優厚的俸祿隻管做戰,而不必理會其它,不過在現在的階段,張華軒自忖如果不把整支軍隊與自己的利益捆綁起來,在使用它的時候未必有那麼放心。造反是殺頭的事業,如果沒有足夠的好處,他怎麼能讓所有人與他上下一心?
在軍隊內部,張華軒也借著揚州一戰之後建立起來的絕對威望,開始整頓軍隊的內部體係。與淮軍手中武器相對應的,他也建立了一套新式的軍功獎勵與升遷辦法,從訓練到後勤,然後到行軍做戰,張華軒把任何軍功酬勞細化量化,規定詳細,軍官的位置不再被隨機處置,而是根據他統管的營頭的每一條紀錄列入檔案,在每隔三個月的大比考核中進行對比,十八個陸軍營頭,再加上其餘部門,隻要在考核中成為最後一名,該部門的主官就得立刻下台。
甚至連營務清潔,也列入了考核範疇之內,就是說,如果一個營的清潔分被扣,該營主官就得在戰場上把分拿回來,否則的話,很可能就會被免職,不論他多麼勇猛善戰。
在新辦法的督促下,所有的陸軍與炮兵營的主官們都渴盼著戰爭,在平時的訓練時也拚盡全力,唯一倒黴的就是士兵,被一群突然從內到外都變的如狼似虎的軍官往死裏虐待,不操練到筋疲力盡不算完。
整個秋季,淮軍都在練兵,雖然沒有出兵做戰,卻比打仗還要緊張,有時候張華軒不得不嚴令各級軍官,如果在訓練時出了毛病,軍官負的責任更大,這才把上的過緊的發條略微鬆了一鬆。
鹹豐三年,注定是張華軒一生事業起步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