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回府(1 / 2)

蘇北地區地勢平坦,一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地力肥沃人力充足,過了盱眙便是黃淮流域的氣候與地理特征,所以蘇北自引入棉花後就有不少地方種值,產量高棉質好,隻是由於人口眾多,難以形成很大的集團產業,都是小規模的棉農生產,所以在曆史上默默無名,並不受到重視。

張華軒的第一步就是先購買大量的灘塗土地,這些地的肥力用來種莊稼當然不成,要先平整墊土,然後施養糞肥,最少兩三年後,才能種出莊稼,至於什麼時候能回收成本―――那隻有天知道了。

這些地用來種棉花卻是正好,張謇在南通就是這麼幹的,他在海門和****等地買了十幾萬畝的灘塗地,用來做大生絲廠的棉花生產儲備基地。買灘塗地費用小,一年之後出產的棉花就完全能夠收回成本,並小有賺頭,如果再自己建起絲廠來,利潤和賣鴉片也差不多……張謇的大生絲廠在七八年時間內賺了七百多萬兩白銀,張華軒覺得自己未必做的比他差了。

做生意當然需要本錢,這麼大的一筆投入,僅憑張家自己是運作不來的。張華軒現在開設的糧台厘金局隻收很少的錢,用來維持現在的局麵還成,再想加大投入可就難了。

在回淮安府之前,張華軒掰著手指頭算了一下賬。從創建淮軍到成軍,募兵,製軍服,器材,各級軍官與士兵的俸祿,再加上揚州一仗花的錢,一共是用了八十三萬兩白銀。

這賬不算不嚇人,算了還真讓張華軒吃了一驚。老爺子一次性拿出過五十萬兩的資產,隨後整整大半年的時間,張家的收入全部用來供應軍隊,這樣的投入,等於是把張家的全部良性資產都用在了軍隊上,這樣做的風險很大,這意味著張家的生意一旦遇到波折,就會蝕本,要動用老本來彌補虧空。張家在淮安鹽商裏是大戶,其實與當時的晉商和徽商比起來,也隻是小本生意而已,這樣維持都很困難,如果繼續下去,淮軍就無法添製軍火,擴大規模,會陷在蘇北動彈不得。

這一次購買灘塗地,張華軒並沒有和老爺子商量,反正幾萬兩銀子的事,他最近收了近二十萬的厘金,稍微用來填補一下虧空,如果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就得和老爺子打一聲招呼,得到他的支持才行。

張華軒下午才出發,到了淮安府時天氣還亮,他索性在城外打轉,不敢立刻就進城。最近張臬台是大紅人,淮安府也是通衢重鎮,來往的官員士紳很多,不少人慕名求見,見了浪費時間,而且這些官員言不及義,很少有通曉世事的,多半是些眼高手低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張華軒開始還有興趣接見,後來遇到有官員求見的,就讓張府門房封點銀子,滿足這些過路官員打秋風的要求不得罪人就好。

況且除了路過的官員外,本府的官員士紳還有宗族親戚,鹽商親友,一聽說他回府來了就會蒼蠅一樣嗡一聲飛過來,盯著張華軒想在他的淮軍裏撈些好處,現在張華軒還沒有到能肆無忌憚的得罪人的時候,也隻好躲著不見,免得煩心。

張華軒做賊一樣的在淮安府門外騎馬轉著圈,無聊的用馬鞭抽打著路邊的那些半人高的荊棘灌木,忍啊忍,他安慰著自己,越王勾賤他老人家連大便都吃過,可見成大事一定要受大委屈……不過他神情古怪的想道:要是勾賤失敗了,那又怎麼說?中國人總喜歡用忍辱負重來安慰自己,不過有的人忍了一生,一直到翹了辮子也沒有負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