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都重利輕義,況且經商不比做官,需要低調再低調。淮安張家從清朝中葉發家,到現在一百多年的曆史,一直都是悶聲發大財的過程。
張華軒清醒之後,整理張府財務,恩威並下,收服身邊的下人,幾招散手下去,張府上下對大少爺都極是敬服,雖然還有幾個不開眼的對張華軒百般挑剔,卻也得承認張華軒精明幹練,府裏財務經他手一整頓,上下都是服氣,並沒有什麼話說。
然後就是刻書頒行和捐官,這也是殷實商家常做的事,買官是為了少受氣,刻書頒行就是為了求名,所以府裏上下也很讚同,錢花了不少,卻也很少有怪話。
隻是上書團練之事後,張華軒自領準安團練幫辦,眼看要花大筆的錢財招兵買馬,張家在準安當然還有點名望,不過也沒有天真到以為保境安民是一個商人世家的事,所以這件事一出來,不但張府上下不讚同,連淮安的幾個官宦望族,也對張華軒此舉不以為然。
可以說,這件事能辦到現在這個地步,張華軒已經使出了渾身的解數,絕對沒有看起來這麼簡單,他自己私底下曆年的小金庫早就用的幹淨,下一步就得逼老爺子拿出大票的銀子出來,然後還得想辦法從江蘇藩庫裏再掏點銀子出來,估計一直要等太平軍打下揚州,淮陰這裏的官紳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壓力,才會踴躍捐銀子出來,現在想找他們要錢,除了落下幾聲嘲諷,別的收獲就別想了。
隻是這些事暫且不必和眼前這死老外講,他與李神父勾搭了這麼久,拋媚眼拋的膩了,好處也給了不少,吃了爺的就得吐出來,光拿好處不辦事,門兒也沒有!
況且這件事說白了對神父也沒有壞處,能拿出大筆的銀子購買武器,神父在整個西方人組成的利益圈子裏,必定將會水漲船高,在這個時代,洋務運動還沒有開始,大清雖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狠揍了一頓,不過還沒有被打服,****上國的麵子還在,要等十年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大清徹底被打服,再加上太平軍的威脅太大,才開始大量的購買西洋軍火,張華軒現在走在旁人之前,估計那些洋鬼子接到訂單也會雙手發抖,現在又沒有什麼武器禁運的新鮮玩意,除了各國最新研製出來不公開的武器外,想買什麼都成!
果然神父也並不為難,慷慨的答應了張華軒的所有要求,隻是表示在中國境內沒有這麼多的現貨,要到上海先接洽好,然後從印度或是南洋那邊轉運過來。
張華軒也無所謂,隻要求對方必須先搞一定數字的火槍過來,讓他先訓練部卒,這樣購買的火槍到了之後,那些農民出身的士兵不至於連開槍也不會。
交易談妥,神父告辭而去,張華軒隻覺得神清氣爽,人家都說萬事開頭難,看起來也並沒有那麼難嘛,哦嗬嗬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