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嶄露頭角(5)(2 / 2)

他把桌上的奏折推給大鼻子神父,笑道:“請過目,朝廷已經批複下來,皖人呂基賢、李鴻章,湘人曾國藩等人都表示讚同,一起上書朝廷,請求在各地開辦團練。湖南,朝廷已經下詔允準大臣們招募鄉勇,江蘇與安徽即將成為前線戰場,官兵不中用,團練也是必然的事。所以,我打算請求擔任某一地的團練,練兵備戰!”

李神父將張華軒手中的奏折拿在手中,子曰詩雲的東西他看不明白,中國式奏折的那些套話他也不明白,不過手中的這份奏折是張華軒所寫他倒是清楚,一個候補道居然上達天聽,得到皇帝朱筆批複,以神父在中國多年的經曆,知道這是難得的殊榮。

他瞄了半天,終於在奏折的後頭看到鹹豐皇帝的親筆朱批,倒是非常簡單,隻有三個字:“知道了。”

看到神父大惑不解,張華軒展顏笑道:“我一個小小的候補道,皇帝當然不會給我大段的批複,事實上,這奏折能呈到禦前,也是費了不少功夫的。好在我比旁人早提了一點時間,引得皇帝注意,把這奏折發給軍機大臣討論,眾大臣深表讚同,也知道必須以獎勵團練的辦法來抵擋太平軍。隻是我資曆過淺,一個捐班,雖然身家清白,不過朝廷現在不大可能放下身段,輕率地給我重權,隻是給了我一個幫辦兩淮團練的名義罷了。”

他嘴裏說的滿不在意,其實心裏已經滿意之極了。

近兩個月來,事情辦的極順。有賴於張家的財力,捐官很順利,打通關節把奏折送到皇帝案前和宣揚出去造成影響,京師上下雖然對一個年輕的候補道有如此的見識很感詫異,卻被奏折裏的真知灼見打動,一時間張華軒聲名雀起,雖然百姓和普通官紳沒有人知道此人是誰,在京師官場上下,張華軒卻以老成謀國著稱。

在一個老邁官僚為主的政權內部,得到這樣一個評價,有多麼的不容易!

第二件事,刻錄魏源著述,用張家龐大的財力,撥出了幾萬兩銀子刻版印刷出來的《聖武記》、《海國圖誌》等書,印刷精美裝幀華麗,價格等於半賣半送,印書在當時是風雅的事,魏源此時已經名揚天下,在士林中極有名望,所以張華軒提起印書時,張紫虛也並不反對,張家因此出了一個小小的風頭,整個兩江的文人墨客對張華軒這個名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不過張華軒的目的還不止如此。

既然與神父已經談開了,他也不再客套下去,略一示意,身後侍立的一個小廝立刻上前,將一遝書稿遞給神父。

滿腹狐疑的神父將書稿接過,卻見第一頁寫著《海國圖誌拾遺》幾字,再看內容細述,卻是張華軒以與自己交談《海國圖誌》的形式,對書中不少錯漏疏忽和不準確的地方,一一改正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