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永琪(2 / 3)

後來的反清複明組織們是由明代的遺老遺少們所建立,他們為了複辟明朝,所以不說明是被百姓所推翻,而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了滿人身上,為的就是積聚力量推翻滿人的統治,誰讓滿人是少數民族呢。

滿人原先叫女真,是金的後裔,曆史上中原文人們總是把他們歸為少數民族,可考據曆史你可以發現,女真的祖先是肅慎人(3),早在西周初年就接受了周王的冊封,比之秦、趙都要早。金始祖函普(4)是渤海漢人,因娶完顏部賢女,生兩子一女,終成完顏部人。

倘若按照現代的劃分,他的後代們應該算漢族人才對,隻不過這事沒人承認罷了,滿人不承認無非是想顯示與漢人的不同,畢竟誰也不比誰高貴,他們怎麼可能放棄自己手中種種的特權?而漢人鄙視滿人來自關外,認為其是蠻夷,是侵略中原,為了抵抗和推翻朝廷,更不可能承認,要不然這不就成了民族內部的改朝換代了嗎?

再說什麼是漢?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秦統一六國,標誌著華夏民族的統一,漢族正式形成,在秦朝按其慣例,百姓被稱為“秦人”,但因秦朝國祚短暫,故此“秦人”稱呼時間不長。漢族本身就不是一個民族,而是統指在中原生活的各族人,五胡亂華時期又融合了東胡、匈奴、鮮卑、突厥等,到今日血緣這東西早就分不清楚了。想在今天挑出一個不混雜半絲其他血統的漢人,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什麼是漢人江山,漢族本來就是由多個民族融合而成的,本來就不論血統,偏偏有那麼一幫迂腐的酸儒們,叫囂著驅逐韃虜(5),恢複漢人江山,這句話在永琮來看真的是非常好笑。用統治者的血統來看就更有意思了,整個中原上千年下來,占據江山稱為統治者的漢族皇帝多去了,你們想恢複哪一個?

不說別的,就說唐朝,是被承認的吧?唐太宗李世民夠有名了,是史上承認的英明君主,他結束了隋末的軍閥混戰,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史稱“貞觀之治”。他是名留青史的漢族皇帝,這點無人質疑。

可他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為隋文帝獨孤皇後的姐姐所生,獨孤氏是鮮卑人,這樣說來李淵就有二分之一的鮮卑血統,李淵之妻竇氏,鮮卑人,李世民為竇氏之子,他的身上至少留著四分之三的鮮卑血統,他也算純正的漢人?

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就更有意思了,他是李世民與其妻長孫皇後所生,長孫出自北魏皇室莫雄,為拓跋氏所改,孝文帝時以拓跋姓為魏朝皇族宗室之長門,故改姓為長孫氏。長孫氏是鮮卑皇族,那李治的血統……

滿人起於白山黑水之間,世代與當地的漢人雜居,到早期婚姻製度很亂,要說血統什麼的簡直是胡扯,姓氏等等基本上看居住地,連名字大多是用動物名等,早期的漢人基本上都徹底融入了滿族,真要論血統,居住在中原的人們也不一定比他們純到哪去。

民族融合,不僅是血統的融合,更是文化和風俗的融合,想要做到這點,滿洲就必須漢化,其實這一點清朝早在順治時期就開始了,由康熙進行了全麵的推廣,現在許多的八旗親貴光從名字上你都分不出來了,比如尹繼善的父親叫尹泰,不知道的人你會以為他家姓尹,而不是姓章佳;傅恒的幾個兒子都以福字開頭,福靈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這些都是漢化的證明。

除此之外,清朝從製度到禮儀,很多地方都是遵照明代的例子,除了信奉薩滿教,不少人也信奉佛教等等,風俗習慣也和漢人沒太多的不同。至於朝廷說的滿漢不婚,這一條同擺設沒什麼差別。不說別的,就是聖祖康熙宮裏麵還有不少漢人出身的,世宗雍正在還是皇子時,府裏的側福晉李氏、年氏,哪一個不是漢人,乾隆那就更不用說了,後宮裏一半以上都是漢妃。

清代軍隊由於過度重視滿人,漢人升遷艱難,導致軍隊的戰鬥力愈發低下,將才難尋,一些滿人將領貪生怕死,致使清廷損失了大量的士兵,財力、物力、人力遭到了巨大的浪費,惡性循環之下,軍紀開始廢弛,軍人作戰不願出力,加上政治上的**,統治者的無能,為清末的百年恥辱埋下了禍根。

一個國家想要強盛起來,最重要的是治國理念,既然滿人基本上都已經漢化了,朝廷上也用漢人的儒家治國,重用漢族的大臣,那麼推行全麵漢化又如何呢?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民族融合,加強統治,就連在選拔人才方麵也有利的多,隻從滿人中選,和從整個國家中選,哪個方法選出的人才多?

至於軍隊的問題,解決的辦法也很多,不斷地對士兵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終於國家,而不是終於統帥個人,在這個方麵上來說,現代軍隊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鑒,魯迅先生把這稱作“拿來主義”。

永琮對此深以為然,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盛世已經開始出現危機的征兆,朝堂上貪官湧現,黨派成群,貪汙嚴重;軍隊裏八旗戰鬥力低下,多數任務需要漢軍來執行,將領普遍老齡化,呈現青黃不接之態;皇阿瑪生性奢侈,幾下江南耗費錢財無數。

隨著時間的推移,隱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機必然會充分暴露出來。驕傲自大、閉關自守,可保全盛於一時,但卻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最讓永琮無法理解是,現在的軍隊在打仗時,竟然仍以長矛、棍棒、刀、箭為主,很少使用火炮和遠程炮仗。

要知道在明朝晚期,中國人就已經製造大炮了,徐光啟的學生,向葡萄牙人學習製造出來的遠程火炮,並讓清太祖含恨而死。永琮剛知道的時候,無語了半天,再三向定長確認了幾回才完全相信。

這下永琮更加堅定了推行全麵漢化的決心,不破不立,總抱著祖製隻會給國家帶來滅亡。西方的工業革命在幾十年後開始,正好給了永琮變革的時間,不過這些現在都不能操之過急,一切都得等到自己坐穩了皇位時才能展開,他非常了解自己的皇阿瑪,若是被他知道自己的想法,將來的皇位絕對不會傳給他。

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大吉宜嫁娶。

永琮在五天前回到皇宮,先去養心殿同乾隆交差,接著到永和宮向皇後請安,然後隨著皇後到慈寧宮向皇太後問安,被皇太後一把拉著心疼的說道:“永琮看著清瘦許多,還黑了不少,頭一次離宮在外,吃了不少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