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2 / 2)

太平公主利用給上官婉兒修墳立碑的事情,挑動起李隆基反抗的情緒,然後派兵威逼大明宮,成功地將姚崇、宋璟貶黜出了長安,削弱了李隆基的勢力。不僅如此她也通過這件事,向李旦、李隆基亮明了自己實力,以此來表明,她可以清除任何敢於和她作對的人。如果她想的話,自然也包括李旦和李隆基父子。從這件事情上,以李旦和李隆基的反應來看,太平公主覺得他們父子不敢得罪她,對她是有所忌憚的。這讓太平公主感到非常的滿意,也就使得她對下一步的行動充滿了十足的把握和自信。姚崇和宋璟被貶黜以後,從此朝廷綱紀紊亂,又恢複到唐中宗李顯景龍年間的老樣子。

李隆基因為失去了這兩個能輔佐他的人,而感到萬分的心痛。但更讓他不安的是,他不知道太平公主在大明宮內到底安插了多少的耳目,使得他的一舉一動讓太平公主了如指掌。

李旦在這件逼宮的事情上,明明白白地看清了太平公主的麵目。他開始真實地認識到他的這個妹妹是有野心的。她為了實現她的野心,會以任何理由清除她所不喜歡的人,即使是動用軍隊也在所不惜,並且她是能夠調動軍隊的。她所調動的軍隊的統帥是有著“唐之霍去病”之稱的李鑒,此人正是出自於她的府邸。除此以外,朝廷上大部分朝臣都是依附於她。這讓李旦感到很害怕,他從太平公主的身上看到了他母親武則天的影子,而他母親給他所造成的心裏陰影,絲毫不亞於當年他的三哥李顯遭受其母親武則天罷黜、猜忌、恐嚇所形成的精神危機。李旦轉眼間陷入了無盡地憂傷之中。

李鑒率軍回到軍營以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房間裏,開始分析太平公主讓他領兵在玄武門外集結的原因。李鑒認為太平公主讓自己率軍在玄武門外集結,實際上是想以他的兵威,來逼迫皇帝和太子,來實現她不可告人的目的。可是,他覺得他是大唐的將領,他的職責就是上保君王,下安黎民,保衛大唐的疆土不受侵犯。況且現今的皇帝和太子是受人愛戴的,是受天下人支持的,根本沒犯什麼錯。他怎麼能帶兵去威脅當今聖上和國之儲君呢?這樣做豈不是同天下人為敵嗎?

反觀太平公主,她任人唯親,打壓群臣,以權謀私,和韋氏一樣大肆封賞斜封官,趁機中飽私囊,搞得朝廷烏煙瘴氣,致使那些有誌之士切齒痛恨。當然了,他也明白自己能坐上今天的位置,也是太平公主任人唯親的結果。

李鑒心裏感到十分的痛苦,就像是被投入到了密不透風的牢籠裏,任憑他怎麼呼喊就是沒人答應,隻有自己去孤獨的承受。過了一會兒,等到心緒平靜下來,他又靜靜地思考著自己的人生軌跡。他想到自己十四歲進入太平公主府邸做侍衛,到十六歲參軍,征戰沙場,再到當上大將軍,統帥三軍大勝突厥至今。在別人看來他的人生是很順利的,是令人羨慕的。他也覺得自己在這麼年輕能夠達到,別人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高度,而感到幸運。但是,他心裏很清楚自己能夠得到這一切,都跟太平公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要是沒有太平公主的知遇之恩,他根本不可能坐上大將軍的位置,雖然他已經用自身實力證明了,自己完全是有能力擁有這一切,並且他能夠做好,就像是西漢時期的霍去病一樣。可是,他抓破頭皮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卷入讓人恐懼的權力鬥爭中去。

李鑒在少年之時,進入太平公主府,領教過太平公主的威勢,所以他從內心深處他很害怕這個女人。可是,這個女人一手提拔了他,他又對這個女人有著強烈的感恩之情。因此,他對於太平公主是既害怕又內心充滿感激。這兩種情感交織,就像是咒語一樣,施在他的身上。如果太平公主給他交待的事是對的,他的身上就會充滿無窮的力量,就是死也要去完成,比如參軍打仗,西征突厥,剿滅韋氏。但是,如果她說的話是錯的,而強迫他去執行的話,就會讓他感到痛不欲生。

當時,在太平公主命令他調兵的時候,他雖然心裏很不情願。想說拒絕的話,到了嘴邊但還是沒勇氣說出口。即使離開之後,心裏很後悔,但他還是按照太平公主的話做了,那就是整頓兵馬向玄武門進發。

李鑒越想越心裏邊越煩亂。這時他突然想起在西征結束後,他準備班師回朝的之際,郭元振給他說的一句話:“……你是我大唐的重臣,不是誰的家奴……”李鑒腦海裏閃現的這句話,讓他陷入了沉思。他當時不明白郭元振說這句話的含義,但是現在他有點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