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母子爭吵,難解難分(1 / 2)

在廢存斜封官的鬥爭中,太平公主大獲全勝。由此一來,那些原來依靠韋氏的斜封官,一窩蜂似得歸附到太平公主的門下。太平公主的勢力瞬間大為膨脹,達到如日中天的地步。每天停靠在她府邸門前迎來送往的馬車,堵了整整一條街。太平公主又借機封賞了三百多名斜封官,狠狠地撈了一筆。李旦為此感到十分頭疼。

太平公主又散播謠言說有起事發難的軍隊闖入宮中。過了不久,這個謠言傳到了李旦的耳朵裏。李旦對身邊的侍臣說:“占卜的人說五天之內將會有起事發難的軍隊闖入宮中,你們要為朕嚴加防範。”

張說說道:“這一定又是奸邪小人用讒言離間陛下與太子的關係。希望陛下讓太子代行處理政務,那麼種種不實之詞就會自然而然地消聲匿跡。”

姚崇緊接著說:“張說所提出的辦法,是使社稷宗廟長治久安的上上之策。”李旦聽完之後十分高興,就又頒布了一道詔書:“讓太子李隆基代行處理政務,規定凡是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命以及對犯徒刑罪以下罪犯的審核等事,均由太子全權處理。”李旦想以此來遏製太平公主日益膨脹地政治勢力。

在廢除斜封官的問題上,姑侄兩人從此分道揚鑣,徹底決裂。太平公主知道李隆基,她是控製不住了。想起當初她支持李隆基做太子的舉動,腸子都悔青了。但是,就當時那種狀況而言,讓李隆基做太子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穩定政局的需要,因為李隆基畢竟在剿滅韋氏的事情上是身處第一線,立下了大功。

如今,太平公主現在勢力的極具膨脹,給她造成了一種錯覺,讓她以為從此可以為所欲為,不用再去看任何人的臉色行事。因此,她為了使自己能長期保住現有的權勢地位,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於是,太平公主屢次散布流言,聲稱:太子李隆基並非皇帝的嫡長子,而且性格暴戾,無視禮法,不應當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還常常派人監視太子李隆基的所作所為,即使一些細微之事也要報知李旦。此外,太平公主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裏感到十分不安。

但李隆基也不甘示弱,奮起還擊。他命人向父親李旦彈劾太平公主,指責她任人唯親,把持朝政,窮奢極欲,欺壓百姓。姑侄兩人相互詆毀對方,大打口水戰。李旦為了維護皇室威嚴頒下製書曉諭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各種流言蜚語。

太平公主想加害於太子李隆基,便指使她的女婿邀請韋安石到自己的家中來商議打壓李隆基的策略,韋安石堅決推辭,沒有前往。李旦曾經秘密地召見韋安石,對他說:“聽說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傾心歸附太子,您應當對此多加留意。”

韋安石回答說:“陛下從哪裏聽到這種亡國之言呢!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為宗廟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實,希望陛下不要被讒言所迷惑。”

李旦聽過這話之後十分驚異地說:“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這件事了。”當時太平公主正在簾子後麵偷聽他們君臣之間的談話,事後便散布各種流言蜚語對韋安石橫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獄嚴加審訊,多虧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幸免。

太平公主在和李隆基打口水戰的同時,也加緊廢除李隆基太子之位的動作。太平公主乘輦車在光範門內攔住宰相,直截了當地說:“宋王李成器為人忠厚老實,胸襟寬廣,受人愛戴,又是陛下的嫡長子,理應立為太子,此乃天下百姓共同的期盼。”在場的宰相們全都大驚失色。

宋璟大聲質問道:“當今太子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勞,將來會是宗廟社稷的主人,大公主為什麼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太平公主說:“立嫡長子作為國之儲君,乃從古至今的慣例,難道不是為大唐的前途著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