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按照太平公主的指示,把他的親信和萬騎軍將領劉江玉、葛順福、陳玄禮、李仙鳧、鍾紹京、劉幽求、麻嗣宗等人召集到他跟前。
李隆基表情沉痛地對他們說:“今天請諸位來是想告訴大家一件事情。”
眾人看著李隆基悲痛的樣子感到很奇怪,紛紛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李隆基說:“聖上駕崩了。”
眾人一聽萬分驚訝,劉江玉問道:“這個臨淄王是怎麼知道的?”
李隆基說:“崔大人請出來吧?”
崔日用聽到李隆基的聲音,便小心的走出來。在場的人看見崔日用,都恨得咬牙切齒。李隆基說:“崔大人以前被私利所蒙蔽,致使誤入歧途。如今已及時悔過,想與諸位一起效忠大唐。現在就請崔大人把他所知道的告訴大家吧。”
崔日用說:“聖上駕崩這是韋氏親口說的,我當時就在場,親耳聽見了這個消息,如有虛假,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眾人聽完頃刻間悲痛欲絕,淚流滿麵。
李隆基拭去眼淚,說:“諸位想想聖上不久前還在馬球場上,精神飽滿,步伐矯健。怎麼會突然間駕崩呢?聖上駕崩之後,為什麼韋氏不發喪,反而調集重兵進駐長安。大家想想這到底是何原因?”
劉江玉說:“難道是韋氏毒害先帝,陰謀造反。”其他人聽了之後,異常激奮,齊聲高呼誅殺韋氏,為李顯報仇。
李隆基說:“在大唐到了危難的時刻,諸位能挺身而出,實乃我大唐的忠勇義士。隆基能結交到像諸位這樣的義士,深感榮幸。我願與諸位一起,同生共死,共赴國難。不誅殺韋氏,誓不罷休。”
眾人則圍著李隆基說:“誓死追隨臨淄王,效忠大唐,誅殺韋氏。”
李隆基說:“好,現在就先請諸位回去做好準備,聽我計劃行事。”眾人齊聲應允,然後相繼離開。
上官婉兒把她與太平公主一起商討過的遺詔交給韋氏。韋氏看了以後,疑惑地說:“婉兒,你寫的這是什麼,怎麼讓李旦參謀政事?這怎麼能行?”
上官婉兒說:“皇後,要是不讓李旦監國,而由皇後單獨輔政。李氏皇族和天下人會起疑心的。”
宗楚客說:“昭容這就不對了,由相王輔政不僅在道理上有些講不通,而且相王與韋後乃是叔嫂關係,不應互相問候。兩人在一起處理朝廷政務的時候,又如何執行禮的規定呢!”韋溫等人也都附和宗楚客的言辭。
上官婉兒說:“宗大人到底是禮節重要,還是穩定大局重要?”
韋溫說:“這個禮節不顧,大局怎能穩住?”
紀處納說:“不如這樣,由皇後輔政,將相王李旦提升為太尉,改封章懷太子李賢的六子雍王李守禮為豳王,改封相王李旦的長子壽春王李成器為宋王,堵上那寫反對的人嘴。”
其他人一聽都紛紛表示讚同,韋氏問上官婉兒:“婉兒覺得怎麼樣?”
上官婉兒說:“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按照紀大人的意思辦吧。這個遺詔也就讓紀大人去寫吧。”說完便揚長而去。
這讓在場的人都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韋氏說:“算了,算了,由她去吧。這個遺詔就麻煩紀大人去寫吧。”
紀處納急切地說:“皇後啊,這個詔書、敕令自天後時期起,就一直是昭容寫的。遺詔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換人。再說上官婉兒的筆跡,朝中大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微臣怎麼敢去做這個事兒呢?”
韋氏一聽方才恍然大悟,急忙對崔湜說:“崔大人,還不去追婉兒回來。”
崔湜追上上官婉兒想把她勸回韋氏的身邊,可是上官婉兒就是不回去。韋氏沒辦法,她不想因為這件事去過分地逼迫上官婉兒。因為韋氏心裏清楚,遺詔這東西,對於李旦、太平等朝廷重臣來說其實起不到任何作用,它隻是寫出來以後,給天下人公示一下。因此,由誰來寫、寫出來的內容是什麼根本不重要,重要是誰有沒有實力登上皇位。對於她來說上官婉兒以後對她的用處還大著呢。所以,她就讓宗楚客和紀處納去想辦法。宗楚客和紀處納隻好拿著上官婉兒以前寫過的詔書,一點點模仿她的筆跡進行起草。寫完之後,兩個人累的氣喘籲籲。
公元710年,農曆六月初四韋氏將李顯的靈柩遷到太極殿,召集文武百官公布李顯駕崩的消息,並宣布由她自己臨朝攝政,大赦天下囚徒,改年號為唐隆。李旦被韋氏召回長安為李顯治喪。同時,還將相王李旦提升為太尉,改封雍王李守禮為豳王,改封壽春王李成器為宋王,以便順從人們的願望。此外,韋氏又任命韋溫總管朝廷內外守捉兵馬事務。
初七,年僅十六歲的溫王李重茂即位。李重茂將韋皇後尊為皇太後,將妃子陸氏立為皇後。
十二日,朝廷命令紀處訥攜帶符節巡視安撫關內道,岑羲巡視安撫河南道,張嘉福巡視安撫河北道。
做完些事後,宗楚客夥同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以及韋家諸人一同勸說韋氏沿用武則天的慣例登基稱帝,當時守衛宮城的南北禁衛軍以及地位重要的尚書省諸司,都已經被韋氏子弟所控製,他們大量網羅黨羽,在朝廷內外互相勾結。宗楚客又秘密地上書韋氏,引用圖讖來說明韋氏理當取代李唐王朝而君臨天下。宗楚客還打算害死李重茂,隻是十分擔心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會從中作梗,於是與韋溫和李裹兒密謀除掉他們。
太平公主得到這個消息後,決定動手除掉韋氏,並且把日期定在了六月二十日的亥時。李隆基把他的親信召集在一起,製定好計劃,按照預定的時間進行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