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此節也不再費思細想,微微點頭表示讚許道:“如此甚好,祝靜然一路順風。來日把酒言歡,我也一直想嚐嚐西夏獨有仙珍美醅佳釀葡萄美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想想都讓人垂涎三尺究竟是何仙露瓊漿。”說完淡然一笑,端起茶杯細細品嚐一口似正在品嚐所說的甘醇佳釀香醇。
襄兒莞爾一笑道:“看公子饞得,嘻嘻,靜然姐姐你到時就隻給公子喝那葡萄酒看他能喝多少。”段譽叫饒道:“好襄兒饒了我吧!隻喝酒不吃飯傷身啊!我可沒大哥那巨大酒胃。說到大哥,他這麼好酒到時一定給他帶幾壇回來嚐嚐,不過如何保證其醇甘原味卻是有些困難。”王語嫣白了段譽一眼笑道:“段大哥越說越遠了,靜然姐姐很忙哩!這些事以後再請教嘛,現在也不是葡萄成熟季節。”眾人本來離別時的不快心情登時被襄兒的調侃淡化了不少。
段譽俊臉一紅不好意思道:“嗬嗬,得意忘形了,一想到大哥便想多了。靜然不要怪哦。”李靜然俏皮一笑道:“當然怪哩!下次請我吃大理特色菜作為賠償。好了,我要動身走了。”說完站起身來,幾人忙離凳起立。李靜然舉起茶杯道:“謝謝大家給我的這段快樂難忘時光,希望緣分未盡於此。哈,記得來找我哦!”說完一飲而盡。王語嫣幾人道:“姐姐保重!”段譽相顧無言微笑送別,一切盡在不言中。
葡萄在我國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於葡萄兩個字的來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飲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後醄然而醉,故借“酺”與“醄”兩字,叫做葡萄。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於我國的葡萄屬植物約有42種(包括變種)。例如分布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於中部和南部的葛藟,產於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廣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我國最早有關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詩·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樂隻君子,福履綏之。”《詩·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詩·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從以上三首詩,可以得知在《詩經》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公元前十一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采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注:“果,棗李之屬。蓏,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這樣,在約三千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園,人們已知道怎樣貯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