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人一定受歡迎嗎?——犯錯誤效應
那些能力強、出類拔萃甚至是近乎完美的人最受歡迎嗎?Aronson、Willerman和Floyd(1966)讓被試者聽錄音帶。在第一種情況下,裏麵的人被描述為能力極強,問了他一係列問題,他答對了92%在麵談中,他說他在大學期間是一個出色的學生,是學報的編輯,是,一個西東攝影隊的隊員。在第二種情況下,裏麵的人被描述得與第一個不同,他僅僅答對了30%的問題,他在大學中的成績一般,他盡力加入攝影隊但是沒有成功。在一半情況下,將近結束時錄音機裏傳出腳步聲,並聽到裏麵的人說:“我把咖啡打翻了,灑滿了我的新套裝。”在另一半情境中,沒有發生這種笨拙的行為。結果顯示能力高的人發生笨拙行為後,他們的吸引力增加,而能力低的人發生笨拙的行為後,吸引力顯著減少。
阿倫森等人的實驗結果還表明:不管犯沒犯錯誤,聰明能幹的人比愚蠢無知的人招人喜歡。能力高的人犯點小錯誤會更招人喜歡;能力低的人再犯錯誤會更使人不喜歡。這種現象叫犯錯誤效應。
別人是你的鏡子——相互性原則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麼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兩個鑲著許多鏡子的房間裏,分別放進兩隻猩猩。一隻猩猩性情溫順,它剛進到房間裏,就高興地看到鏡子裏麵有許多的“同伴”,對自己的到來都抱著友善的態度,於是它就很快地和這個新的“群體”打成一片,時而奔跑嬉戲,時而耳鬢廝磨,彼此和睦相處,關係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後,當它被實驗室人員牽出房間時還戀戀不舍。另一隻猩猩則性格暴烈,它從進入房間的那一刻起,就被鏡子裏的“同類”那凶惡的態度激怒了,於是它就與這個新的“群體”進行無休止地追逐和撕鬥,三天後,它是被實驗人員拖出房間的,因為這隻性格暴烈的猩猩已因氣急敗壞、心力交瘁而死亡。
猩猩的鏡像實驗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像照鏡子。你給出的印象也將是你所得到的,就像全國特級教師魏書生所說:“人心與人心之間,像高山與高山之間一樣,你對著對方心靈的大山呼喚:我尊重你——那麼,對方心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對方的回音便是:我理解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對別人報以友善,我們得到的也將是微笑。這就是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喜歡別人的人也會贏得別人的喜歡。
心理學家Aronson和Linson曾以實驗證明過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在實驗中,他們讓被試者與兩個實驗助手合作完成一些工作。但被試者並不知道與自己交往的是實驗助手,他們把實驗助手也當成了和自己一樣來參加實驗的被試者——這是研究者有意安排的。在第一次合作後,研究者給他們一段休息的時間。在休息時,研究者設法使被試者很“偶然”地聽到了兩個實驗助手和研究者的談話。在談話中,兩個實驗助手都談到了對被試者的印象。
其中第一個實驗助手用相當奉承的語氣,一開始就說他喜歡被試者;而第二個實驗助手則對被試者持批評的態度,這一實驗助手說他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喜歡被試者,並對被試者作出了否定的描述。休息時間過後,兩個實驗助手又回到實驗室和被試者繼續合作。等第二次合作結束後,研究者請被試者對與自己合作的兩個實驗助手進行評價,並回答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喜歡與自己合作的兩個夥伴,即兩個實驗助手。實驗的結果是:被試者對實驗助手的評價與實驗助手對他的評價是相關聯的,因為第一個實驗助手喜歡被試者,因而被試者也喜歡第一個實驗助手;第二個實驗助手因為表示不喜歡被試者,因而被試者也不喜歡第二個實驗助手。實驗證實了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即如果關於某人的全部信息資料說明他喜歡我們,就可以預料我們也會喜歡他;如果關於某人的全部信息資料都說明他不喜歡我們,那就可以預料我們也不會喜歡他。正如《聖經》中所說的“你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你期望別人怎麼待你,你也要怎麼待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懂得寬容,懂得如何去包涵、寬容別人、尊重別人,從而贏得別人的尊重與真誠對待,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練習:傾聽訓練和角色扮演
傾聽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傾聽是我們獲取更多的信息,正確地認識他人的重要途徑。傾聽是一種禮貌,是尊重說話者的一種表現,也是對說話者的最好的恭維。傾聽是一種關愛,你送我一片目光,沒有言語,可是我卻在你靜靜的聆聽中感受著你的關切。如果你學會了聆聽,相信你將擁有更多的朋友。他們會喜歡你的平和,喜歡你的靜靜聆聽而將你視為知己。
角色扮演法通過角色改變方法,充當或扮演某種角色,站在一個新的立場去體驗、了解和領會別人的內心世界,理解自己反映的適當性,由此來增加我們的自我意識水平、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從而獲得新的社交技能。
操作:4人一組,分別扮演4個不同的角色。
角色A:一貫學習成績不錯,周圍的人都認為考上重點中學沒有問題。但是中考結果,重點中學落榜,情緒沮喪。落榜後,找到自己的老師和朋友傾訴(根據自己的經曆或假設任務的經曆談落榜的感受)。
角色B:A的現任老師(聽了A的訴說給予回應)。
角色C:A的好朋友(聽了A的訴說給予回應)。
角色D:觀察員,觀察B、C是怎樣傾聽並回應A的(言語和非言語)。講出自己的發現。可以請A談一談在與老師、朋友交談中的感受。組織4人討論。
知識卡片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又稱“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有意識地控製別人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象的過程。即通過有意識的修飾,主動而適度地展現自己的形象,使之在別人的心目中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行為者選擇適當的言辭、得體的表情和動作,可使知覺者對自己產生某種特定的想法。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I.Goffman)認為:“人在生活舞台上演出的種種行為和戲劇表演一樣,分前台和後台。前台是展現於觀眾(即交往對象)麵前的一種情景,個人前台專指印象整飾。一旦人們進入前台,就會將自己的種種外表和舉止同他人的期望一致,若要做到這一點,位於前台的人必須以理想化的形象、表達的控製以及一定的社會距離等手段來取得觀眾的信任和尊重。”其意義在於控製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他人對自己的回應方式。
印象管理的過程
印象管理的過程通常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動機;二是進行印象建構。
印象管理的動機是指人們想操縱和控製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的意願程度。個體印象管理的動機水平將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麵的因素:(1)印象與個人目標的相關性。越是與個人目標相關密切的印象,個體進行印象管理的動機就越強烈。在組織中,個體的工作能力與工作方式的印象,與個體的目標關係密切;(2)這些目標的價值。越是有價值的目標,個體進行印象管理的動機就越強烈。例如,提升對個體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目標,而上級和同事對自己工作能力與工作方式的印象,則直接影響個體的提升,因此,個體會非常在意使上級和同事形成有關自己工作能力與工作方式的好印象;(3)一個人期望留給他人的印象與他認為自己已經留給他人的印象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越大,個體的印象管理的動機就越強。例如,某人希望上級賞識自己的能力,下級認可自己的工作方式,當認為上級過去已形成有關自己能力的不良印象,或者下級已形成有關自己工作方式的不良印象時,個體改變這種印象,對自我印象進行管理的願望就會更強烈。
印象建構是指個體有意識地選擇要傳達的印象類型並決定如何去做的過程。印象建構又包含兩個過程——選擇要傳達的印象類型和決定如何去做。要傳達的印象類型不僅包括個人的人格特征,也包括態度、興趣、價值觀或物理特征等。研究發現,有五個因素影響到我們選擇試圖要傳達的印象類型,這五個因素是:(1)自我概念;(2)期望或不期望的同一性形象;(3)角色限製;(4)目標價值;(5)現有社會形象。當人們選擇了要傳達的印象類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決定如何去傳達這一印象。
不同的人進行印象建構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可能比別人更善於建構自我形象。例如,研究發現:高度自我監控的管理者對協調其自我表現或印象更加敏感,反應更強。而這些高度自我監控的人也被認為更有可能獲得提升,也更有可能流動。
印象管理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程度,有助於控製和潤滑人們的社會關係,避免尷尬局麵的出現,積極的印象管理可以視為高社會適應能力的表現,這種印象管理堪稱為一種新型的勝任力。但另一方麵,有人利用虛假的印象管理達到自己損人利己的目的,如古代皇帝身邊的小人,為不可告人的目的去陷害忠良,這就是印象管理不利的一麵。我們如何通過對印象管理的研究去識別這些虛假的、動機不良的自我呈現,將對我們社會中許多不良現象如不擇手段謀取職權等,起到較好的製止作用,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測一測
下麵的測試可以大致了解你的交際現狀,看看你的人際關係是好還是壞,從而使你根據自己的現狀做出及時的調整。認真閱讀試題,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接近的選項。
1.你結交朋友的動機是什麼:
A.朋友能讓我生活愉快
B.朋友喜歡我
C.能幫助解決問題
2.你結交朋友的途徑通常是:
A.在各種場合接觸中
B.通過朋友介紹
C.隻是經過較長的時間相處了解而結交
3.你在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隻希望和哪些人相處:
A.隻要誠實,心地善良就可以
B.與自己社會地位相同或低於自己的人
C.有地位、有權勢的人
4.你和朋友交往時持續的時間長短如何:
A.很久,時有來往
B.有長有短
C.根據情況變化,不斷棄舊圖新
5.你和那些氣質、性格、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相處的時候,總是:
A.能很快適應
B.適應比較慢
C.幾乎很難或不能適應
6.你對曾在精神上、物質上諸多方麵幫助過你的朋友,總是:
A.感激在心,永世難忘,並時常向朋友提及此事
B.認為朋友間相互幫助是應該的,不必客氣
C.時過境遷,早已忘卻
7.如果你的朋友做了一件使你不愉快或使你傷心的事,你會:
A.寬容、原諒
B.敬而遠之
C.以牙還牙,也回敬一下
8.在對待朋友的生活、工作諸多方麵,你喜歡:
A.既讚揚他們的優點,又批評他們的缺點
B.隻讚揚他們的優點
C.隻批評他們的缺點
9.你對朋友、同事們的勸告、批評總是:
A.很樂意接受
B.能接受一部分
C.難以接受
10.在你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困難或發生不幸時:
A.得知你情況的朋友,幾乎都曾經給過你安慰和幫助
B.隻是那些關係很好的朋友來安慰、幫助你
C.幾乎沒有朋友來登門慰問
11.當你生活、工作遇到困難時,你:
A.事無巨細,都喜歡向朋友求助
B.很少求助於人,隻是確實無能為力時,才請朋友幫助
C.向來不求助於人,即使無能為力時也是如此
12.在你情緒不好、工作很忙的時候,朋友請求你幫助他(她),你會:
A.表示有興趣
B.找個借口推辭
C.表現不耐煩,斷然拒絕
13.當你身處一個新的場合,那裏有很多你原來不認識的人,你會:
A.很快地記住他們的姓名,並與他們打成一片,成為好朋友
B.盡管內心也很想記住他們的姓名並成為朋友,但實際卻很難做到
C.沒有結交新朋友的那份激情,寧願一個人消磨時光,因此並不注意他們的姓名
14.對那些異性朋友或者同事,你會:
A.能同他們接近,並經常來往
B.隻是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才會去接近他們
C.你幾乎和他們沒有任何交往
15.你對朋友的隱私總是:
A.從不關心此類事情,甚至想都沒想過,即使了解也不告訴別人
B.有時感興趣,會對別人提起
C.很感興趣,熱心傳播
得分與解釋
選A得1分,選B得2分,選C得5分。
15-29分
人際關係很好。你很善於交際,對於人際交往表現出很強的積極性和熱情,樂於與人相處,同時也很重感情,善於替別人著想,所以朋友們也很樂意幫助你,彼此來往甚密。
30-57分
人際關係一般。你的性格比較獨立,遇事喜歡獨立解決,不願意給別人造成麻煩,很多時候會對別人的要求表示拒絕,讓人感覺難以接近。但總的來說,你還是一個比較真誠的人,你身邊的朋友也很多,關係還算不錯。
58-75分
人際關係較差。你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和人交往的功利心太重,總是以是否有利用價值作為自己交友的標準,而不懂得以心換心,關心和幫助別人,這樣則使你身邊的人漸漸了解到你的本性而離你遠去。